貸款是金融機構主要的盈利資產,也是風險最大的資產之一。規模經濟下關聯貸款行為所暴露出來的對貸款安全的妨害,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據審計署對中國工商銀行2002年度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公告顯示,不少企業采取關聯公司相互擔保等方式,從商業銀行套取巨額貸款,造成信貸資金嚴重損失。如廣東省佛山市民營企業主馮明昌利用其控制的南海華光裝飾板材有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自1996年以來,累計從工商銀行廣東南海支行取得貸款386筆、金額74.21億元,截至審計日,尚有余額19.29億元。審計貸款資金去向發現,馮明昌通過非法渠道直接提現1.1億元,轉入個人儲蓄存折10.45億元,其中部分資金被非法匯出境外。由于貸款被大量轉移挪用,且大部分抵押物無效,上述貸款已形成重大風險。又如1994年以來,吉林省恒和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3家關聯企業,采用多種手法合謀騙取銀行貸款。截止2002年末,該集團累計向工行吉林省分行貸款28.06億元,余額7.23億元,其中面臨損失3.66億元。通過注冊一連串公司并以更具隱蔽性的關聯企業交叉擔保(即不限于兩個公司互為對方的貸款提供擔保,而是多家公司連環交叉的間接擔保)分別到不同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回避單一銀行機構對集團客戶授信的風險控制,成為商業銀行關聯企業貸款風險新的表現形式。一些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授信調查不盡職、貸后管理不到位、內控執行不力等問題,也給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關聯公司提供虛假材料騙取銀行貸款以可乘之機。
一、關聯企業貸款風險表現形式
(一)信用膨脹風險。表現為企業集團不斷成立關聯企業,多頭開戶、多頭貸款,資金規模難以控制。關聯企業資金來源多元化和企業資金使用權的高度集中,使銀行難以確定關聯企業的貸款規模,甚至銀行貸款總額遠遠超過其正常生產周轉需求,造成企業集團整體的信用膨脹,助長了其盲目擴張的欲望。同時,企業集團隨著業務的發展也不斷通過投資、參股等形式在各地建立關聯企業,關聯方關系日趨隱蔽、復雜,加之目前商業銀行的客戶信息系統不健全,增加了銀行控制關聯貸款的難度,不可避免地發生同一企業集團的關聯成員在同一銀行的分支機構取得交叉貸款或重復貸款。由于關聯企業之間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具有很大的同質性和關聯性,債務鏈十分脆弱,一旦某個企業生產經營出現風險,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企業集團的貸款安全。
(二)資金挪用風險。表現為關聯企業之間資金調撥頻繁,貸款用途難以監督。在企業集團中,關聯企業之間經常進行資金的相互調劑、投資或挪用,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難以真正體現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了貸款風險。
(三)資本抽逃風險。表現為企業集團內部利用關聯交易和不合理的轉移定價抽逃資產或資金,違背資本真實性原則,降低借款企業的償債能力,把風險留給了銀行。其主要方式有:向被投資企業高價出售設備、技術及其他資產;向被投資企業高價出售商品,低價購買原材料;收取不合理的技術使用費、管理費等;低價購買甚至無償占用被投資企業的資產等。
(四)信息虛假風險。表現為企業信息失真,各監管部門間協調溝通渠道不暢,貸款欺詐難以防范。企業集團通過關聯交易可以很容易地調整和控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及集團內各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使銀行很難準確掌握客戶真實的資產負債、效益和經營情況,直接影響銀行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決策的準確性。
(五)擔保虛化風險。表現為關聯企業貸款互保、聯保現象普遍,擔保責任難以落實。為獲得貸款,關聯企業常常以互保、聯保的方式通過銀行的擔保關,但由于關聯企業在生產經營和財務等方面關系緊密,一旦借款人不能償還債務時,為其擔保的關聯方往往也已陷入困境,喪失賠償能力。其次,很多關聯擔保手續不完備,法律效力存在缺陷,銀行作為債權人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六)道德缺失風險。表現為企業集團通過關聯交易在成員企業間進行資產、債務重組或改制,蓄意逃避銀行債務。常見的形式有:通過破產逃避債務;通過企業分立或重組懸空債務等。
二、關聯企業套取銀行貸款的主要手法
(一)建立股權關系復雜的關聯企業組織網。編織此類關聯企業組織網的手法通常是:先直接注資設立一個母體公司,再通過該母體公司設立數家載體公司,而后通過這幾家載體公司交叉參股設立若干家公司作為申請銀行貸款的主體,從而編造看似股權關系松散實則環環相扣的關聯企業組織網。對于這類關聯企業網中的借款企業,銀行很難掌握其實際控制人,關聯貸款風險在早期很難發現。
(二)偽造虛假貸款申請材料。這類關聯企業通常沒有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因而不能提供真實的申請貸款材料,而是通過違法私刻各類假公章、偽造虛假的申請銀行貸款及提供貸款擔保的董事會決議、虛假借款人及擔保人的財務審計報告、虛假銷售合同等騙取銀行貸款。
(三)采取交叉擔保的方式騙貸。為避免貸款銀行追查關聯企業關系,這類關聯企業通常采取交叉擔保,且借款企業和擔保企業不同時在一家銀行申請貸款,這種擔保方式更具隱蔽性,能夠避開銀行對其貸款擔保關聯關系的注意。
(四)挪用貸款資金。由于貸款目的不是滿足日常經營所需,因而在獲得銀行貸款后,這類借款企業往往通過關聯企業賬戶資金往來方式將貸款資金轉出,挪作與申請用途不符的購買基金、關聯公司增資、收購股權等其他用途,甚至用來揮霍。
三、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執行力,防范關聯企業貸款風險
(一)提高《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和《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執行有效性是防范關聯公司貸款風險的首要前提。商業銀行要將關聯企業客戶整體作為一個債務人進行管理,對企業集團客戶進行統一的風險控制,對不是集團客戶但可以明顯判斷有關聯關系的客戶在風險控制上也要統一考慮。統一授信可以避免使關聯企業因資本或資產的虛增而導致的信用膨脹,從而防止分散授信情況下集團信用總量的高估。由于只是使有關利益在關聯企業之間進行分配,統一考察關聯企業集團的整體授信承受能力可以消除內部控制方式造成的人為不良影響,降低關聯企業集團的整體信用風險。對于控股結構型管理模式的關聯企業集團,對集團的統一授信和對成員企業的單獨授信相結合進行雙重風險控制。銀行貸款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未能嚴格執行《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和《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對授信工作各環節人員的盡職要求。因而,應加大對授信工作盡職調查和監督的力度,確保授信業務的健康規范開展。
(二)嚴把貸款申請材料審查關是防范關聯公司貸款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商業銀行應根據多方面信息,認真評審集團內各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嚴格審查企業集團內部銷售收入的真實性,掌握實際經營情況;重點關注集團內各企業間是否資金挪用或混用情況。要理清企業集團的關聯方關系,分析整個企業集團的經營風險、關聯企業的擔保能力。要掌握關聯交易的實質及影響,了解關聯交易的性質及目的,分清其是正常的關聯交易還是非正常的關聯交易,交易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存在套取貸款、轉移資產、逃避債務等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要抓住核心環節及時掌握企業真實信息。在銀企借款合同中要約定企業關聯信息告知義務及違約責任;重大的關聯交易應事先征得債權人的同意;企業董事會成員個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要重點監控借款人的關聯交易構成,嚴格監控關聯交易中有關資產的無償或低價轉移行為,通過設立限制性條款來約束對銀行授信不利的非公平關聯交易。虛假申請貸款材料能夠順利在多家銀行瞞天過海,關鍵在于銀行調查人員不能切實做到實地調查借款人經營及資產情況,并進行真實性核對和審查。如果銀行調查人員切實認真做好調查核實工作,完全能夠避免因此而產生的信貸風險。
(三)加強對貸款資金用途的監控是防范關聯公司貸款風險的重要保障。在信息不對稱的現實情況下,對貸款客戶資金使用的監控尤為重要,商業銀行首要任務是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嚴密監控企業集團成員間大額資金的往來,防止資產、利潤的非正常轉移;密切關注借款企業及整個企業集團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重大資產處置情況;關注企業集團成員間的關聯交易行為或異常情況;要定期開展針對整個企業集團業務經營和內部管理的調查,深入了解和分析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潛伏的風險;要設置合理的風險預警線,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對已經出現的風險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資產保全,盡量減少資金損失。
(四)慎對貸款逾期后轉貸是防范關聯企業貸款風險的重要措施。這類關聯企業貸款不是用于正常經營,沒有還款來源保證,為掩蓋其真實用途,必然逾期或多次轉貸。若在未對逾期原因深入了解的前提下便同意轉貸,則可能錯失發現關聯貸款隱含風險的又一機會。因此,在審批逾期貸款轉貸時,應深入了解逾期產生原因,提高關注度,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關聯貸款風險。
(五)強化責任追究是防范關聯企業貸款風險的有力手段。如果對部分銀行員工在信貸發放中存在嚴重的不盡職行為且導致信貸資產風險未被及時發現和控制不進行嚴厲的責任追究,可能在銀行內部造成負面效應。因此,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才能維護執行制度的嚴肅性,防止各類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