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中的流動性過剩廣泛存在于商業銀行并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過于依賴利息收入,對非利息收入業務開發緩慢或者受到限制,是中國商業銀行存款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缺乏信用風險定價能力不能充分行使存貸款利率定價自主權、商業銀行全面實施股份制改造、外資銀行進入和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大規模流入及骨干企業產能資金雙重過剩等因素,是引起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刺的直接原因。存款相對過剩會降低銀行經營利潤,惡化其資產風險構成。深度開放商業銀行經營范圍,在強化市場管理機制的基礎上提高商業銀行特另4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自主權,以及進一步發展股票市場,改善外資經濟結構等。有助于緩解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壓力。
關鍵詞:存款過剩;產能過剩;非利差收入;股票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4—0008—06
統計數據顯示,在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四季度,中國金融機構出現了大量的過剩存款。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等11家商業銀行2003~2004年期間的存款過剩彈性計算結果顯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彈性平均為2.185,七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彈性平均為1.393。在全部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存款過剩彈性最大,人民幣存款每增加1%,存款過剩就增加3.13%,除中信銀行和民生銀行外,其余8家銀行的存款過剩彈性均大于1。
一、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因素
(一)存款供應和銀行吸收存款動力
銀行存款包括企業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企業存款取決于投資項目的盈利預期,居民儲蓄存款取決于收入水平。中國GDP持續數年高于8%的增長,極大地充實了廣大居民的錢袋子,為銀行儲蓄存款增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盡管經濟增長有助于提高企業投資項目的盈利水平,但是產能過剩及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又使得許多企業缺少可行的投資項目,從而導致企業資金以存款形式滯留在銀行。
為了做大經營規模,商業銀行不得不被動吸收存款,以降低經營風險。過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也會引起銀行存款非理性增長。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在整體上是建立在利息收入基礎上的,收入的提高高度依賴于各種形式的利息收入。比如,200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93.62%,而同期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瑞士信貸、匯豐和日本三菱銀行的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平均為51.41%。
(二)貸款需求
銀行發放的貸款包括企業貸款和居民消費信貸。企業貸款構成了銀行貸款的主要部分,受企業資金來源影響。企業首先會選擇內源融資。企業自有資金增加,會減少企業對外部資金的需求。我國企業的外部融資有公開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獲取商業銀行貸款、引進外資幾個方面。不同外部融資方式之間可能是替代關系,也可能是互補關系。比如,企業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可以幫助企業增加獲得銀行抵押貸款的可能。但是,如果發行股票所籌集資金已經能夠滿足企業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那么,股票資金就會替代銀行貸款。引進外資時企業可能會增加對銀行貸款的需求,也可能減少對銀行貸款的需求。如果外資進入需要配套資金支持,那么,銀行貸款就會增加,反之,銀行貸款會被外資替代。中國企業的貸款需求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因素影響。
第一,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籌集資金對銀行貸款需求減少。2002--2006年期間,中國推動企業短期融資券業務以及向非金融機構投資者開放債券結算代理業務,減少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需求。短期融資券等直接融資工具比銀行貸款更具有成本優勢,對銀行貸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顯。
短期融資券被認為是藍籌企業解決流動資金需求的重要融資渠道(估計2006年為1000~1500億元),直接導致這一批藍籌企業的融資成本從銀行貸款的5.88%降低為3.5%左右,使得銀行在2006年利潤損失約20.82億元人民幣。另外,能夠發行短期融資券的優質企業都通過融資券發行得到低成本的資金,不能夠獲得發行便利的相對優質企業則成為銀行競相爭奪的對象,結果引起銀行貸款利率下浮,貸款市場空間更加狹小。
第二,大型國有企業等高端貸款客戶未分配利潤增加。中國全國范圍內國有企業有16.9萬家,企業經營所得的大多數利潤都被企業截留,減少了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在1990年代早期,國有企業盈利比較有限,而且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改造投資,償還債務,留成利潤較少。但2002~2006年期間,情況有了很大變化。2005年,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移動和寶鋼在內的169家大型國有企業,稅后凈利潤達到6000億元人民幣,比2004年的4000億元人民幣高出50%;2006年前五個月,450家大型國有企業的盈利更是高達3310億元人民幣。
第三,產能過剩和企業效益下滑。嚴重產能過剩是指該行業的生產嚴重供過于求,產品庫存增加,設備利用率下降,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企業利潤明顯下降。嚴重的產能過剩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信貸風險,同時也減少了企業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國家發改委指出,2002~2006年期間,中國鋼鐵、電解鋁、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紡織行業也存在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造成這些行業庫存增加,價格回落,利潤下滑。2005年水泥全行業利潤估計只有35億元,比2004年減少了68億元,5148家成規模的水泥生產企業中有43.5%是虧損的。
(三)信貸市場競爭
中國銀行業先于利率市場化形成了全國性的競爭格局,使得金融市場可以提供信貸資金的有許多機構。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之間正展開激烈的貸款競爭。競爭的結果是,貸款利率下降,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利潤空間被擠壓,整個銀行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存款過剩。

第一,外資銀行競爭。2001年12月,外資銀行獲準對外商投資企業開辦人民幣業務以后,其在中國國內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比如花旗、匯豐、渣打等9家銀行不到5年時間其人民幣貸款業務增長了近100倍。外資銀行“摘櫻桃”行為使得他們集中挑選優質客戶,將其他客戶留給本土銀行。在中國的外資銀行往往采用主動上門聯絡、提供優惠貸款、簡化結算手續、提供貸款集中式服務等方法,發展優質企業客戶。在華外資銀行將發展優質企業客戶的目標確定為:世界500強在華企業、跨國集團分公司、信譽良好的三資企業,部分經營狀況良好的國有及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等。比如,2005年2月底,由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牽頭,18家外資銀行組成的外資銀行團向上海港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發放了一筆10億元人民幣的3年期銀團貸款。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以來,許多原先由中資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優質企業客戶,開始轉向外資銀行。最典型的是,2002年3月,由于中資銀行無法為客戶提供無追索權的保理業務,南京愛立信公司突然湊足巨資歸還了工商銀行南京分行、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等四家銀行的19.9億元貸款,轉而再向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貸回同樣數額的巨款。再如2003年天津摩托羅拉公司轉投美國大通銀行,2004年廈門戴爾公司轉投匯豐銀行,2005年3月大型國有企業中國中化集團轉向渣打銀行北京分行貸款,等等。
在華外資銀行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紛紛有選擇地開展個人按揭貸款業務,以遠比中資銀行低的優惠利率,提供比公積金貸款還便宜的低息房貸(如北京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搶奪購房者的住房按揭業務。但是,2002—2006年期間外資銀行在我國總體份額比較小,外資銀行資產占中國全部銀行資產的比重僅為1.5%左右,而日本外資銀行資產占21%,新加坡占62%。因此,外資銀行對中國商業銀行信貸市場的影響可能并不十分明顯。
第二,股份制銀行競爭。在2001年至2003年期間,除交通銀行外,其他九家股份制銀行的年平均貸款增長速度都在30%以上,其中深發展、浦發和廣發銀行貸款在總資產中的比重連續三年保持在5%以上的增長率。原因是,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獨立的利潤主體,具有擴張生息資產規模的天然動機,而且也具備一定的貸款擴張實力,其超額存款準備金在2003年末達到14%。
股份制商業銀行因分業經營限制,通過貸款擴大收入是主要途徑,況且貸款增長有助于降低不良貸款比率,有些銀行甚至利用票據空轉對倒,借展期及借新還舊,將不良貸款虛設成新增貸款。此外,股份制銀行對員工多實施經紀人管理模式,以高薪和高壓驅使員工招攬存款和貸款。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客戶中,國有企業占據相當比例,這些企業將銀行貸款視為財政資金,本來就有銀行借貸饑渴癥,一旦有送上門來的貸款當然是來者不拒了。
(四)外資持續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創造和對國內信貸資金投放的擠出效應
2002~2004年期間,我國年度引進外資規模一直超過500億美元,2005年更是超過了600億美元。隨著外資流入規模的持續增加,外資從早期對中國國內資金存在的擠入效應逐漸轉變為擠出效應,這一點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江小涓(2006)。外資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進而代替銀行貸款外,還因中央銀行出于穩定人民幣匯率需要,頻繁干預外匯市場而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并通過銀行多倍存款創造過程,引起金融體系中因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增加,從而加劇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壓力。
(五)其它因素
第一,資本約束和風險責任追究機制迫使銀行減少放貸。監管當局要求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2007年1月1日必須達到8%的最低標準,否則將限制其業務發展。由于專項準備和其他準備一直可以計入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但在新的管理口徑下,這些準備金都不能計入,所以,在新的監管要求下,中國商業銀行暴露出大量的資本金缺口。受資本金規模和風險資產總額約束,不管是資本充足率已經達標的銀行,還是未達標的銀行,為了避免放貸過多侵蝕其資本充足率,都從一味地放貸逐步向其他資產轉移,如貿易融資、貨幣市場工具、債券市場工具等。
第二,商業銀行自身嚴格的信貸投放管理。商業銀行對貸款風險的考核以及責任追究機制正逐步形成制度化,并導致責任追究機制與考核激勵不對稱,引起一線業務人員貸款營銷的積極性不高。另外,商業銀行信貸審批體制的改革加重了貸款審批的責任,使新增貸款授信通過率不高,加上項目儲備相對于更加嚴格的風險審批來說本來就顯得不足,因此,新增貸款投放與往年相比減少了許多。
二、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成因的計量分析
為了進一步說明上述各種因素對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的影響,我們建立了銀行存款過剩的計量回歸方程:y=a+βX+ε,其中Y表示銀行存款過剩規模向量,X表示影響銀行存款相對貸款過剩的解釋變量向量,a和B為待定系數,ε為隨機擾動項。
我們通過變量逐個代人方法,選擇了如下解釋變量: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季度增加值(△FDJ)、股票市場季度籌集資金規模(Stock)、外資企業季度工業增加值(△QQF)、第二產業季度工業增加值(△Q2)、國有商業銀行存款過剩規模(ZkDL_gy)、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過剩規模(ZkDL_gf)、固定資產季度投資(△Fi)。
考慮到有關變量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在分析國有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影響因素時,我們放棄了第二產業季度工業增加值、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過剩規模兩個變量,以克服計量分析過程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在最終確定的計量方程中,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小于0.6。另外,考慮到自相關問題,我們引入了有關變量的滯后項。因此,分析國有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影響因素的計量方程如下:
△DL_gYt=a0+a1△FDIt+a2Stockt+a3△Qft+a4△Fit+a5△DL_gyt-1+εt
考察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對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等變量的反應,發現在整個期間計量回歸效果很不顯著,但是在個別期間卻十分顯著。我們認為,在上述期間,中國金融市場發生了許多變化,比如股份制商業銀行規模的擴張和數量變化,股票市場籌集資金規模的擴大,以及外資銀行逐步進入中國,等等,這些變化表明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在不同時期受不同的因素影響。
進行Chow斷點檢驗。檢驗表明,以2002年第一季度和2004年第一季度為兩個斷點,得到國有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回歸分析的顯著性檢驗F統計值為13.35,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回歸分析的顯著性檢驗F統計值為24.64。所以,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的原因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討論:2000年第一季度至2001年第四季度、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3年第四季度、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分不同時期的計量回歸結果參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固定資產投資、股票市場籌集資金規模、外資企業產出水平,均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有顯著影響。
就存款過剩最嚴重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說,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億美元,其存款過剩就增加約42億元人民幣;外資企業產出每增加1億元,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就增加近14億元。關于后一點,我們的解釋是,此項產出增長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引起居民儲蓄存款增加,另一點是,外資企業產出增長不利于中國企業增加貸款需求,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國本土企業的貸款投放下降。所以,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增加、外資企業產出增加兩個因素共同引起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存款過剩規模上升。
在全部解釋變量中,股票市場籌集資金規模增加和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可緩解國有銀行存款過剩壓力,但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及外資企業產出增長對國有銀行存款過剩的負面影響相比,此兩項的積極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將2004年至2006年期間的分析結論與2000年至2001年以及2002年至2003年這兩個階段相比,則可發現,中國國有商業銀行2002~2006年期間的存款過剩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資流入規模增加,以及外資企業產出增加。
三、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潛在風險
(一)銀行利潤空間受擠壓
大量存款滯留于銀行間市場或中央銀行和債券市場,會導致銀行資金收益率大大下降,比如,中國一年期貨幣市場利率一度降至1.1%,遠低于銀行資金成本。在2005年7月底,商業銀行人民幣廣義貸存比(各項貸款/各項存款)降到了68%左右,除去7.5%的法定儲備,有約24.5%的存款資金投入到了以下三項資產:1年以上的債券、1年以內的貨幣市場工具和中央銀行的超額儲備。據估計,僅此一項商業銀行收益損失就達到253.96億元人民幣。
由于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出現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使商業銀行平均存款成本明顯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94242.90億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億元,占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個百分點,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個百分點。據估計,由于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從1.25%~1.35%提高到了1.27%~1.38%,商業銀行總體存款成本增加在54.2億元至81.3億元之間,但這些存款成本增加卻難以經由貸款投放產生收益。2005年9月21日起,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按年計結息改為按季度計結息,結果是:商業銀行在貸款尤其是優質貸款上的利率定價處于很被動的地位,在激烈競爭的存款市場上對存款利率的定價則同樣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在新增貸款中,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主要股份制銀行執行基準利率水平90%~100%的占比為22.9%,執行基準利率的占比為28.2%,執行基準利率100%~130%的占比為29.3%,其余貸款利率上浮在30%以上。另外,2005年3月中央銀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存款利率由原先的1.62%調整為0.99%,使得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利息收入大大降低,而吸收存款增加的營業費用又不能很快降低,因此銀行單位營業收入的成本投入顯著上升。所以,中國商業銀行存款相對過剩,在增加了存款經營成本的同時,又因貸款投放梗阻,降低了存款收益,此兩項直接降低了銀行的利潤。我們根據歷年的存款和貸款利率,分階段估計了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的各種損失。我們粗略計算后發現,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引起的利潤損失至少5645億元,最高達14507億元,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至少損失4235億元,最高損失達10890億元。
(二)引起銀行經營風險加大
為了減少存款過剩帶來的損失,銀行將被迫把資金投放到風險更高的企業和投資項目,使得企業出現過度投資,引起資本收益率和企業還本付息能力下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還會助長經濟低水平重復擴張,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等結構性問題。因此,短期內大量增加貸款來提高銀行收益,解決存款過剩問題,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投資狂熱,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大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
2006年4月,中國新增貸款3170億元人民幣,為2005年同期的兩倍還多。因高利潤誘惑,商業銀行在產能過剩行業投入了大量信貸資金。隨著效益下滑,部分企業還貸能力下降,可能會拖欠銀行貸款。某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還將給上下游企業的經營帶來重大影響,使銀行在上下游行業的貸款面臨風險。如果產能過剩大面積擴散,將會給整個宏觀經濟和銀行貸款的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2002~2006年期間,中國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差高于美國銀行,但其凈利差收入遠遠低于美國的銀行,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遠遠高于美國銀行。安永(Ernst Young)會計師事務所估計,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壞帳超過9110億美元(約合7萬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中國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億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壞帳高達3580億美元,幾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詢機構認為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至少在30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之間。中國商業銀行近50%的貸款資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戶手中,平均每個大客戶的貸款金額為5億元左右。銀行存款過剩會引起商業銀行貸款進一步向大客戶集中,引發銀行風險積聚,最后由銀行為大企業買單。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研究表明,過于依賴利息收入,對非利息收入業務開發緩慢或者受到限制,是中國商業銀行存款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缺乏信用風險定價能力不能充分行使存貸款利率定價自主權、商業銀行全面實施股份制改造引起的信貸市場競爭、外資銀行進入、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大規模流入,以及骨干企業產能資金雙重過剩等因素,是引起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
存款相對過剩會降低銀行的經營利潤,惡化其資產的風險構成。從銀行自身來看,中國商業銀行應對存款過剩的具體措施有五個方面:(1)限制對銀行盈利能力提升有損害或造成管理成本上升的負債規模。(2)適度調整資產負債的期限缺口。(3)對負債利率進行主動管理,使成本收益與流動性壓力實現平衡。(4)加強風險定價能力,開拓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和居民消費信貸市場。(5)創新業務品種,提高中間業務收入,著力參與承銷業務,發展理財業務、基金及年金業務、外匯避險業務,以及其他增值業務,構建多元化的利潤來源。就宏觀經濟層面來看,關鍵之一是實施比較全面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允許商業銀行通過自主調節存款利率水平管理存款規模。關鍵之二是深度開放商業銀行經營范圍,在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組織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金融混業經營改革向縱深發展,最后徹底打通銀行、證券、保險三業之間的防火墻,全面實行合業經營。
有關部門需要采取相應措施,改進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結構,這將對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支出,減少由企業投資增加引起的產能過剩有很重要的意義,關鍵是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以一個穩妥的方案付諸實施。我們認為,可以由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聯合成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留成基金,對國有企業留成的利潤確定為一定的比例,超過規定的利潤繳存基金管理,不足部分可以從基金補充,但不得超過其上繳基金部分。國有企業利潤留成基金的絕大部分用于國家的教育支出和社會公共衛生事業投資,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調配使用。
盡管提高股票市場籌集資金規模對改進我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的效果不是十分顯著,但是我國仍1日有必要進一步發展股票市場,這樣不但可以分流家庭儲蓄存款,而且可以通過改進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項目審查和資金使用預算程序,減少企業資金過剩。中國應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對外資實現由規模管理向結構管理轉變,鼓勵外資出技術和管理經驗,要求新成立的外資企業有一定的國內配套資金進入。在固定資產投資居高不下的條件下,為解決銀行存款過剩,中國應著力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改進基本建設投資,增加企業的更新改造投資。在基本建設投資中,著重對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比如對教育投資,對環境治理投資,以及對農村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