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公司的生命力是否旺盛。有兩個關鍵指標:一是看人氣旺不旺;二要看業務火不火。
有人無氣,表現為人心渙散、各自為政,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的樣子,你看見的是一個個五顏六色的人,而非整齊劃一、精神凝聚,形象統一的團隊整體。為何導致如此?公司缺少文化,缺少一以貫之的組織理念,缺少卓越優秀的管理傳統,缺少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溝通、互動,進而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團結合力。
業務慘淡,先是表現為市場與客戶問題,然后是產品或服務問題,本質上則是資源的開發與運營問題。資源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買方資源,也包括賣方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知識資源等等,而關鍵所在是資源如何被不斷開掘、挖潛,轉化為持續的經營價值。
人與業務問題,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如人體中“氣”和“力”的關系,底氣深厚的公司必然精力充沛、志向高遠,具有不斷挑戰事業新高峰的潛質和動力;而四下漏風的企業往往把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內部,資源是割裂的,部門是封閉的,人心是離散的,即使局部再精良,個人能力再強大,所發出的力也是單點而微弱的,這樣下去只有兩種結果:一是局部迅速膨脹吞噬整體,一是個體自立門戶,組織慢慢分裂。實質上,任何企業的潰敗都是從內部開始的,而內部最大的隱患莫過于沒有一個強大的意志力與精神力貫通組織全身以及全心。這其中有思想認識的問題,也有行為貫徹的問題。
而組織的精神力與意志力來自哪里呢?它并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對生存的本能渴望、對事業境界的不懈追求。想一想,公司剛創業的時候有多艱難?能挺過來,靠的就是一口氣;而一旦進入了市場,競爭、創新、求變,成為必備的生存技能,除了要做好并做到最好的理念不變以外,什么都在變,客戶的需求在變、競爭對手在變、技術方法在變、經營模式在變,唯有以最快的反應速度做出戰略選擇,全力以赴達成目標,才能繼續生存下去,這靠的是什么?是一根永遠緊崩著的精神之弦,如果它稍有松懈,內憂外患就會迎面撲來,而唯有專心一念的精神力才會激發強大的意志力,克服憂患的唯一方法就是時時刻刻懷有憂患意識,將憂患意識轉變為一種開拓力,用前進的方式克服一切阻力,像鳥兒一樣迎風飛翔。
組織中,人的眼光要向外看,也要向內看。向外看,目的是不斷挖掘老資源、開發新資源。一個人有沒有進步,翻一翻自己的通訊錄,想一想自己思考問題的深度,審視一下每天接收到的新信息,就可略知一二。如果有記日記的習慣,看一看去年、前年的今天,自己在和誰、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今日所做之事與往日有何不同,我們的價值顯現在哪些方面;接著要向內看,想一想自己所在的組織在過去三年中發生了怎樣的深刻變革,是什么所引發的,我們對客戶、產品(產業)、核心能力、工作模式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我們現在是如何支配時間、資源的,我們當下在一個怎樣的平臺上工作,我們是否對組織運營的每個環節都了如指掌并自如自在地融入其中,在變動中不斷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將最好的精力、體力、智力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人與業務,或者說人與事,這就是一個公司的全部內涵。人主事、事成人,人與業務的完美結合使得公司生生不息。人是組織中的人,他既是主角,又是配角,在思想認識上,人人都是主角,在具體做事上,因分工不同人人又都是配角:業務是人意念,能量的外化,意念要統一,每個人的能量才能聚集成巨大的合力,這個合力對內是凝聚力,不斷聚集人氣,激發活力;對外是擴張力,不斷刷新資源網絡,編織美好藍圖。
從咨詢的視角審視一個企業的健康程度,只要看兩點就足夠了:一是這個組織中聚集了怎樣一群人:二是這群人是如何在一起作業、成事的。兩者之間結合得越緊密。組織的生命力就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