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領導的特質是什么?
領導的特質是什么?《哈佛商業周刊》通過接觸國外優秀商業領袖,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可供正在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領導人參考借鑒:
1、謙遜:謙遜是領導者的重要品質,對公司也是一樣。如果公司要持續繁榮發展,就要虛心、謙遜,傾聽客戶意見,從外部尋找好的建議,謙敬面對復雜狀況。謙遜對于個人而言意味著你要把自己貢獻給公司。你要明白,作為cEO,你的角色是為公司服務。
2、活力: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下工作,有一個挑戰——一旦領導者有所衰退,公司所有人都會感覺到。因此,時刻保持活力是領導人的基本素質之一。
3、自覺:當公司面臨重大的機遇以及變革時,你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超越既有的環境、既有的經驗去感覺新的信息,并作出正確的判斷。
4、遠見:遠見來自哪里?它并不是空想與幻想,而是在扎扎實實地實踐中看到新的需求、新的機會、新的盈利方式以及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領導的啟發能力及來源
啟發能力對于現代企業領導人越來越重要,因為外在環境與產業環境的激烈變化,企業經營要面對更多的不確定因素。以往靠管理的功能就可勝任的領導人,現在必須學會啟發式的領導能力。面對不確定的未知,領導人更多時候需要霧中導航,引領團體方向。這時,許多事物都不能靠分析與復制,必須不斷地模擬、調整、演化。在這樣的動蕩與變化過程中,領導人必須要靠了解所帶領的人員的內心感受,連結每個人的觀念、價值觀和目的。
領導人的啟發能力從哪里來呢?其實啟發能力是領導者存在的本質狀態,而非行動狀態,它發自內心深處,不是規則或模式,是源于親身實踐的行為啟發人們的自覺,而不是空談理論所能達到的。
只有達到一定心靈深度的領導人,才能發揮他們內在的直覺力和洞察力。一方面,由外在的世界變化聯系到人們內在的人性需要,透過述說故事或描繪愿景,引發共鳴而啟發跟隨的人們;另一方面,穿透事物外在的表象,直透本質,引導人們回歸現實,點燃創造力的張力,啟發人們的行動力和創造力。
管理
中國企業需要構筑獨特的管理模式
中國的制造企業無一例外地深受美國經營模式的影響,都是以經營者的強勢領導帶領企業前進,是經營(商業模式)決定管理(管理模式)。
事實上,經營與管理的關系,用中國自古就有的陰陽二元論表述最為恰當:經營相當于陽,管理相當于陰。陰生陽,管理決定經營。經營的生命線是如何應對環境的變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對質量、顧客滿意度以及成本等與環境變化無關的本質因素的追求。但迄今為止,中國企業依舊是經營“統治”著管理,這妨礙了中國企業構筑自己獨特的管理模式。
跟進,提高管理執行力的訣竅
管理執行力是很多企業都關注的問題。執行力總也提升不上去,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跟蹤和監督。任何一項工作,布置下去了都要“跟進、跟進、再跟進”。
跟進管理有很多小方法,例如豐田的看板監控方法;羅蘭·貝格的小紙條及時貼跟進法;大企業中時常采用的秘書助手跟進法等等。這些都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值得我們借鑒。
組織、生產、銷售——管理實踐的三大基本問題
無論人們怎樣給管理下定義,任何一個企業家都要在實踐中處理好組織、生產、銷售這三大基本問題。組織即企業健全的肌體,一個有特定功能的系統。我們可以把組織進行較為廣義的理解,例如人財物的組織供應,內部組織與外部組織以及兩者的相互過度等等。生產指的是企業能夠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是組織功能的表現。銷售則是組織價值的實現。人們常說的人員、戰略、運營三大流程都分別要在組織、生產、銷售這三個要素或者問題中體現出來。
從管理的發展史上看,企業經營活動的組織、生產和銷售這三大基本問題的重要性是依次表現出來的。首先是組織問題的突顯。如東印度公司建立之初,當時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起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企業管理的組織形成由簡單趨向復雜,關于企業組織的理論也日趨成熟。接著,具有獨立意義的管理理論則為解決生產問題應運而生,例如泰勒的科學管理,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提高生產率。當生產力突飛猛進,出現了生產過?,F象,市場相對飽和,銷售又成了大問題。于是行為科學、信息科學等新興科學的研究成果全面滲入,以幫助企業解決以客戶為上帝的銷售難題。當企業進入全方位競爭的時代之后,企業經營活動的組織、生產和銷售這三大基本問題便三足鼎立,同時形成了管理的基本走勢。
資本
未上市企業融資的“十字經”
浙江產權交易所董事長顏春友建議未上市企業產權融資的“十字經”,用直接融資帶動間接融資,尋求最佳融資組合。這十個字是“募、擴、整、剝、換、借、押、托、掛、上”。
募即定向募集,可以引進戰略投資者;擴即增資擴股;整即資產整合,去粗存精,保留核心資產,剝即剝離非核心資產;換即換股擴張;借即借殼上市發展;押即股權質押融資,隨著物權法的公布,資本被拿來再利用質押,市場會更加活躍;托即項目信托融資,掛即產權掛牌交易;上即公司上柜進行交易。
顏春友表示,企業在不同階段可以采用不同辦法,甚至可以交替使用。其中有的辦法還具有放大的功效,比如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上市公司,或與上市、擬上市公司進行資產整合、換股的話,帶來的就是“放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