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選舉委員會于7月21日宣布,普拉蒂巴·帕蒂爾以明顯的優勢贏得了總統大選,成為了印度獨立60年來第一位女總統。獲得約63.8萬張選票的帕蒂爾受到了公眾和媒體的一致肯定,很多大報甚至以“歡迎總統女士閣下”、“打破了男性統治的最后一塊堡壘”作為頭條標題。這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元首也著實成為了世界輿論近期關注的焦點。
總統選舉“一波三折”
雖然帕蒂爾在成功之前被國大黨譽為“無可挑剔”的候選人,但是她卻經歷了印度歷史上“最激烈”的總統競選,很多塵封多年的舊事被翻出,各種人身攻勢也輪番上陣,用曼-辛格總理的話說就是“政治攻擊的泥巴滿天飛”。人民黨的一位高級領導人在對印度總理辛格發表的演說中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帕蒂爾不適合擔任總統這一職務”。
在這場選舉戰中,反對者抓住帕蒂爾家庭成員的丑聞,對她展開“人身攻擊”。自從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家法庭決定審理與帕蒂爾丈夫德維辛赫·謝卡瓦特有關的一個案件以來,各種各樣的攻勢便綿綿不絕。不僅帕蒂爾的丈夫被指與一起教師自殺案有關,她的弟弟也被指牽涉到一起謀殺案中。有人民黨人士還聲稱,帕蒂爾的家人未償還由帕蒂爾所開辦銀行的大量貸款。
而國大黨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聽之任之,他們很快采取了相應的回擊措施,并不斷指責謝卡瓦特在1942年印度爭取民族獨立最激烈的時刻還在為英國控制的警察局效力。
情況很快變得十分糟糕,在投票前兩天,印度許多家庭獲得了一本隊帕蒂爾不利的宣傳手冊,反對黨甚至建立了反帕蒂爾的網站,其首頁橫幅顯示“印度被貶低,印度人遭到羞辱”。對于人民黨的攻擊,帕蒂爾沒有主動澄清而選擇了沉默,只有國大黨在替她辯護。然而她的沉默似乎是對指控的默認,而且她的一些公開講話,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不過混亂的場面讓不少分析家們搖頭不已,有相關人士指出“這場選舉已經喪失了真正的政治意義,選舉的雙方在政治主張方面都乏善可陳,這僅僅是是一場互相中傷的選舉。”政治分析家馬赫什-蘭加拉讓也表示,“這種骯臟的總統競選活動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帕蒂爾的一些政治主張也惹惱了伊斯蘭教領導人。一個月前,她在公眾集會上表示,印度女性是從莫臥兒王朝開始戴面紗的,為的是抵御穆斯林侵略者,現在她主張取消要求女性戴面紗的深閨制度。這使得一些伊斯蘭教領導人大為不滿,并迫使帕蒂爾收回這一評論。在為競選活動造勢時,帕蒂爾還宣稱她曾與已故的精神導師進行靈魂對話,這是她將會承擔更多重任的“神圣預兆”。為此,《印度快報》專欄作家Tavleen Singh寫道:“準印度總統竟然與死人對話。。。。印度第一公民竟然是反啟蒙主義和印度教怪力亂神的代表,這實在讓人擔心。”
這屆總統競選由始至終都充斥著骯臟的行為。候選人的“選秀”過程已經讓多名部長官員聲明狼藉,而兩名候選人之間的罵戰,以及夾雜其間的各種批評言論,更是使得帕蒂爾的總統之路布滿荊棘,真可謂是“一波三折”。
從政之路基礎扎實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年12月19日出生于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檢察官家庭。她早年畢業于孟買的政府法律學院,獲法律學士和藝術學碩士學位。40多年來,無論私人生活,還是公共交際,帕蒂爾都信奉低調原則。扎實從政,積累人脈,帕蒂爾就這樣悄無聲息地一步一步走上顯赫位置。

帕蒂爾從政之前是一名律師,1962年,當選為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議員;1972到1978年,她曾四次出任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部長,主管社會福利、公共衛生、文化教育等事務;1979年,當國大黨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失勢后,帕蒂爾成為邦議會反對黨領袖。1982年,帕蒂爾重新擔任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部長,主管城市規劃,住房供給和社會福利等事務。此后,她一步步從議會上議院議員,到上院副院長,后由從印度惟一的女性邦長成為印度首位女總統。她優秀的社會活動能力為她營造了良好的人脈,使她在政壇上一步一步走向核心地位濱并開創了印度第一位女元首的先河。正如她的女兒所說:“我的母親首先是社會活動家,然后才是政治家。”
20世紀70到80年代,印度第一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的“緊急狀態”政策遭到廣泛批評,國大黨也因此分裂。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帕蒂爾的政治“導師”查萬就“另立山頭”組建了“國家國大黨”。在這關鍵時刻,帕蒂爾沒有動搖,而是堅定地站在了英迪拉·甘地一邊,擔當起國大黨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領導人的角色,并領導國大黨在下一次選舉中奪回了政權。
帕蒂爾與英迪拉的友誼就是在那段時間開始升華,鮮少人知的是,在英迪拉·甘地的小兒子桑杰·甘地意外去世后,帕蒂爾守在英迪拉·甘地的廚房里每天為她準備食物,從而得到了英迪拉·甘地及其家族的信任和贊賞。印度的尼赫魯·甘地家族,向來都是提拔忠實的追隨者來出任總統一職,帕蒂爾和英迪拉的密切關系,奠定了她在黨內的地位,也為她成為總統鋪就了一條成功之路。正如政治分析家馬赫什·蘭加拉詹所說:“(對甘地家族)的忠誠是一個主要評判標準。”
由于帕蒂爾一向平易近人,熟悉她的人都親切地稱她為“普拉蒂巴大嫂。”在擔任邦長的那段期間,邦長府的大門每天向民眾敞開,她堅持接待來訪的民眾,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一位她的支持者說:“大嫂相信印度傳統的無私奉獻,重視家庭觀念。在處理嚴肅的政治問題時,她是一位立場堅定,鍥而不舍的人,一旦看準一件事,就不會輕易改變。” 她向來關注女性與底層民眾的生活,并致力于消除印度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在40年的從政生涯中,她將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中。她設立的基金會已在賈爾岡開辦了工業技術學院與合作銀行,并在新德里和孟買開辦了專門為職業女性服務的酒店。由于為視力不佳者和游牧地區的貧困兒童創辦學校,她曾一度獲得好評。正如印度媒體所分析的“每個總統都已自己的方式書寫歷史”,帕蒂爾也一定能有更多更好的作為。
“橡皮圖章”成為歷史
根據印度的政治傳統,總統選舉只是一場“象征”型的競選,雖然一般都有兩位候選人,但選舉團的投票結果往往都可以按政黨實力事先預測得到,雙方人員都不會太過“較勁”。不過今年選舉過程中的種種現象無一不在暗示,印度總統的職位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橡皮圖章”。

按照印度憲法的規定,總統雖然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但當國家受到戰爭威脅、外部侵略或者發生武裝暴動時,總統有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如果政府陷入癱瘓,總統也可以履行政府首腦的職能,還有權否決政府提出的法案。更為重要的是當議會中沒有任何政黨占據多數的時候,他(她)可以選擇邀請單一最大的政黨或是最大的政黨集團組閣。而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政黨改革以來,就沒有一個政黨能在全國議會選舉中因單獨占有簡單多數席位而組閣,這使得總統的“邀請”一下子變得十分具有意義。甚至有分析認為,國大黨之所以選擇一位“聽話”的支持者,目的就是希望一旦下次大選中沒有政黨能夠出線,總統會“選擇”將“邀請函”遞給本黨。
同時,就在執政聯盟提名帕蒂爾為候選人之后,反對派聯盟就發生了內訌。馬哈拉什特拉邦的黨派、人民黨的左膀右臂“濕婆神軍黨”在最后關頭選擇了支持同樣來自孟買的普拉蒂巴,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與反對派聯盟其他成員之間的分歧。而臨時組成的“團結全國政黨聯盟”也在選舉投票前分崩離析。這些都充分表明總統職位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大,遠遠超過了其先前所代表的象征意義。由于此次大選的結果已定,印度國內各種勢力又開始重新分化組合,2009年的大選還存在著更多變數。
不過仍有專家認為,此次總統選舉的意義不宜被過高估計。因為帕蒂爾是以印度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推舉的候選人,按照印度以往的慣例,主要執政聯盟推舉的候選人一般都能“脫穎而出”,參選人本身也沒有明顯的政治主張,所以帕蒂爾的獲勝總體來說并不在意料之外。其次,盡管總統擁有上述所說的“緊急職權”,但仍只處于一個禮儀性的位置,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對改變印度種種不平等現狀的意義并不顯著。
從反對黨“發掘”帕蒂爾“歷史”的積極性到國大黨不甘示弱的各項回擊,再到伊斯蘭教領導人對帕蒂爾“不當言論”的指責,都顯示出印度國內政治斗爭正日趨白熱化,執政聯盟和反對派聯盟還會繼續進行激烈爭奪。
(實習編輯 洪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