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目前很多奧運贊助企業的奧運營銷到了沖刺階段,在您看來,它們準備好了嗎?
沙伊峰:奧運營銷是體育營銷的一種形式。體育營銷是指利用體育實現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過程。既然是體育營銷,那么奧運營銷并非是贊助了奧運會以后可以直接享受到的權利,更多還是在如何運用這些權利和資源進行體育營銷。體育營銷的一個特點是,前期投入是1的話,那么后續還需要投入2來激活這些前期資源,那么投入的成本就是3。成本很高,而且這些投入都是必須的。很多公司不理解這些,對本土品牌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它們是否準備好了這樣去做?舉例而言,奧運會只有18天,在一座城市舉行,在奧運之前之后的時間段,在別的地區能夠獲得什么樣的營銷效果,全看營銷的投入和策略。其實奧運贊助只是一個平臺,在365天都可以拿這個平臺和消費者進行溝通。
《商務周刊》:提到成功的奧運贊助商,人們往往會想起韓國三星通過漢城奧運會崛起的例子,您認為2008奧運會有可能出現“中國版三星”嗎?
沙伊峰:我認為有這種可能,但是要看企業的具體策略。這次奧運贊助資格大多數由中國企業獲得,是個非常積極的信號,這表示企業正在更為主動地開展體育營銷。體育營銷是個非常好的品牌傳播途徑,但在我國開始得較晚,而且沒有形成足夠規模。而從營銷的角度講,真正認識到體育營銷的存在還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企業要相信體育營銷對企業能夠帶來豐厚回報,接下來企業就會去行動。
具體而言,企業做好奧運營銷有三點比較關鍵。第一,相信奧運會,但不要迷信,要有備而來,有策略、有預算來做;第二,有個執行力非常強的團隊,體育營銷本身是個思路,后續的一切都靠貫徹和執行;第三,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以及對體育有理解,有熱情,那樣才能有推陳出新的創意。
《商務周刊》:我們如何來看待奧運營銷的效果?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沙伊峰:奧運營銷的效果,不是僅僅從下一個季度的財務報表上能夠看出來的。除了財務數據,體育還非常重視營銷的延續性,好的活動可以持續很長時間。奧運營銷難的不是奧運之前的推廣,而是在奧運會之后,企業留下的奧運“遺產”是什么。奧運營銷不是奧運會18天開完后就結束的,很多方式可以讓奧運營銷的效果持續。
體育營銷本身不是投機行為,更不是像很多快速消費品企業采用的傳統宣傳推廣策略。體育營銷和傳統廣告不同的是更注重長期的投入和計劃,也就是說,體育營銷是以長期營銷的標準來衡量的,就像養馬,小馬需要一步步培養成大馬。也許你希望小馬一下子參與比賽,但是做不到。我們看到一些客戶把奧運營銷當作促銷戰來打,甚至有的是因為對手在做而自己不得不被動地應戰,這都是誤區。
體育營銷不僅是一個提高認知度的解決方案,最精華的部分是體育營銷是一個故事傳播途徑,它用故事影響消費者,建立商品的美譽度和傳導品牌核心。比如,耐克通過喬丹傳遞給消費者的不是認知度,而是生活方式。就是通過很多這樣的故事,幫助企業建立起品牌價值。同樣,對于奧運營銷而言,2008奧運在做精神上的激勵,而沒有實質性的故事,“08來了”這樣的話大家都會喊,但這只是精神上的激勵,給消費者形成的是一個印象,而沒有實質的故事。耐克把喬丹變成一個神話故事,很多東西不是在線上達到效果,而是要在線下達到傳播的。所以,需要戰略性的眼光來看待奧運營銷,自己知道自己的品牌要建設成什么,然后利用奧運來把它講給消費者聽,要考慮好一整套的方法來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