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您現在為什么不回避改革的話題了?
袁國利:因為我們已經在改革了。其實還是存在決定意識,以前我不愿意跟你談改革的事,那是因為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動呢。但不是說我們當時沒有改革的思路,我要是把我的思路給你說了,你再報道出去,這不合時宜。我們現在已經動起來了,而且有了實際效果。
《商務周刊》:那么現在改革的難點是什么?
袁國利:最大的難點還是我們的體制改革沒有到位,我們還是沒有打破舊有利益格局。我想說的是,第一,改革肯定是漸變的;第二,我們肯定要往前走,我們將越改越深入。至于改革到什么程度,我還沒有做,所以我現在照樣不想說。
《商務周刊》:快遞業是競爭性行業,您認為國企是否應該退出?
袁國利:一些人總是在談,競爭性行業里國企應該完全退出來。我覺得他們是在片面地理解問題。在這個行業里,EMS已經是龍頭地位,盡管我們有自己的缺點,但我們不是一團糟,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中國快遞業領軍企業的地位。
對于快遞業的同行和朋友們,特別是中國的快遞企業,我覺得他們也希望我們留在這個行業里。今年各個省都在成立快遞協會,會長都是選舉出來的,絕大部分的會長都是各個省郵政的人士。
我覺得只要我們是被認可的,就是合理的。我們已經占據了這么多的市場份額,為什么要退出來呢?如果說一些國企占據的份額小,而且因為國企的弊端影響了行業的發展,那么我覺得才有必要做出調整。我覺得多種經濟發展形態應該都允許存在,而且都有所發展,這樣才能夠把行業做好,并且形成中國的民族企業龍頭和脊梁。
《商務周刊》:在您看來,經過這么多年的國企改革,留下來的這些國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呈現出什么新的生命力和競爭能力?還需要哪些新的變化,才能持續地保持競爭能力?
袁國利:我不是學者,我對這方面沒有很好的研究,不好亂說。我是實踐型的人,我個人覺得適者生存,這跟企業性質沒有關系。作為國家機器的相關部委和學者,不應該對國企喪失信心,要對國企給予一些幫助,國企遇到的問題比任何企業都多得多,也解決起來難度大得多。
這些年國企不斷的改革,也證明了國企是有活力的。一些很微小的改革都能煥發企業的活力,這就說明國企能夠做好。改的比較徹底的國有企業,很多都上市了,成為按照規范的企業制度運營的企業,都走的很好。國企改掉了束縛后就有了活力,到現在為止,國企在國民經濟當中也還是主導地位。
前一段我聽國資委的一位副主任說,央企是個品牌,國外很多企業都很看重中國的央企,也愿意跟他們合作。改革開放這么深入了,能夠存活下來的央企,是有充分的生命力的,不成功的,該退的都退了。
《商務周刊》:您覺得中國哪幾家國企可以被稱為新國企?
袁國利:我個人覺得中石化不錯,它跟中國郵政有點類似,都處在自然壟斷的行業。中石化的思維意識特別好,市場拓展能力、服務意識、市場意識和品牌建設做的都很好。電信行業里的中國移動也不錯,能夠給人一種活力,不是市場推著它跑,而是它帶著市場走。
《商務周刊》:EMS的改革給人的感覺是小心翼翼,您準備把那些硬骨頭留給繼任者嗎?
袁國利:人都是置身于現實之中的,你現在讓我唱高調,我也可以說我不做“短平快”的事情。這次“十七大”之所以提出從未來和持續發展出發,就是因為有大量這樣的問題存在。
我也不說我現在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我還是盡力為EMS長遠發展做一些基礎的事情,包括改革。其實,要是不改革,我就做發展我很輕松。對于改革,步子怎么走,第一步怎么走,今后怎么走,現在的設計不要為以后的設計留下很多的麻煩,這些問題我都會考慮。
但是我也是人,我不可能不考慮我在任時候的成績,而讓自己做的一團糟。我只能說,誰都希望EMS這個品牌越做越好。
《商務周刊》:您有沒有想過,自己現在所推出的改革措施存在問題?
袁國利: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肯定有走錯的路,但是只要大的方向沒有錯就行。中間的環節和措施有些是過渡性的不得已而為之的,但當我們回頭看時,或許會覺得這種過渡是正確的。
改革的路,只要大方向對,就不怕喝水和犯錯誤。有些錯誤是必須要犯的,而且不是完全能夠回避的了的。國企的改革可能碰到的問題更多,尤其是郵政這樣的百年老企業和網絡型企業,改革起來跟一般的國企真的不一樣。
《商務周刊》:這一年的改革,有沒有意料之外的困難?
袁國利:我覺得我們這次改革的推進,大家的積極性很高,這點比意料的要好。當然這里面也有一個原因,我們這次改革只是一個初步改革,并沒有動利益格局,所以改革的推進,大家還是接受的。
但是,碰到深層次問題時,比如建立損益核算,已經動到了財務體系。要想獲得相對清晰的界面成本,就會越來越會動到深層次的問題,推進起來也會不太徹底。這也是我們這種老企業帶來的問題。而且隨著下一步的再改革,這些問題會更突出,改革越往下走越難。
我們分步實施改革,是挑了一個最容易做的方式,從市縣一體化的改革入手。讓大家明白和接受改革,明白由巴掌變成拳頭,往外打會更有力。
改革是會對發展有一定影響的。為此,我們在經營模式和營銷體系的建設上都做了大量工作,確保了改革的成果,讓我們付出了少量的發展代價獲得了大量的改革成果。比如,我們在北京局搞網格化營銷和區域團隊營銷,把北京市劃分為幾個網格,每個格子里有個團隊,叫做區域全覆蓋、客戶全觸及和市場全掌握。
《商務周刊》:您如何理解“新國企”的概念?在您看來,EMS變成什么樣才算是一家新國企?
袁國利:新國企,最起碼的一點是要建立有現代企業制度。但是我覺得具體到一個企業來說,現代企業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具體到中國郵政,這種區別更大。
郵政和別的企業不一樣,它本身承擔了社會責任,但是作為企業又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盡管郵政在提供普遍服務的時候,國家會給一些補貼,但郵政終究是要不斷發展自己,開發新的既是社會需要的又是經濟發展需要的業務,并且這些業務要能夠贏利。
對EMS來說,界定清晰成本和損益的界面最為重要。現在我們有了重點城市的損益核算,今后要讓各個產品的界面越來越清晰。
我們國家郵政局劉安東局長說過,凡是能夠算清楚賬的業務就是好業務。所以,我們建立的內部運轉的機制要更靈敏,對下面的指揮調度和對網絡運行質量的監控,以及對市場的了解都應該更靈敏。以前我們直接接觸市場和經營比較少,現在要改變。現在客戶也發生了變化,要跟總部談業務、簽訂合作。
另外,中國郵政將來也會走業務整合道路。現在是按照三大板塊整合,即速遞、金融和物流板塊的整合,讓提供給社會和客戶的業務層次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