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7年,我們發現,變化正在中國發生。沒有日本的機床,中國的汽車產業仍然可以繼續前行,有了大連機床這樣的工業脊梁,長谷川慶太郎的危言聳聽就不可能成為現實
幾年前,日本右翼經濟學家長谷川慶太郎在日本《呼聲》月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未來取決于日本》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中。此文一出,震驚國人。
長谷川慶太郎分析說,中國經濟發展不是對日本的威脅,而是日本的機會,主要基于兩點:一是日本企業能向中國提供中國產業不可缺少的高質量裝備;二是日本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和為確保技術優勢而在研發領域進行的巨大投資;而相形之下,中國人不掌握關鍵技術,甚至不進行技術創新。
他舉例稱,中國建筑機械的年均使用時間高達3000小時,只有日本制造的機械才能經得起如此消耗;在汽車制造業,生產汽車部件的機床年均工作時間高達3500小時,也只有日本制造的機床能保證連續5年性能不變。
“沒有日本的機床,中國的汽車產業將寸步難行;沒有日本的優質鋼材,中國的建筑公司就無法保障高層建筑骨架的安全。”長谷川慶太郎寫到,“中國對日本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加強而不會越來越削弱”,這就意味著“日本越來越有能力控制中國。”
日本人雖然言語狂妄,令中國人深感憤懣,但憤懣之余,也令我們思考,日本制造業之所以在戰后取得令世界贊嘆的進步,并長久保持不衰,確實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而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對本國裝備制造業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甚至制造業大國美國。
以被稱為“工作母機”的機床產業為例,1958年日本和我國同年研制出第一臺數控機床,但從1970年代末起,中國決策者的一系列短視使得機床工業大大落后于日本。當日本已成為數控機床世界強國時,中國的數控機床卻大量依賴進口。
我們知道,一國裝備工業的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關系到國家整體工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位置。日本在1950年代中期就開始規劃和立法,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1999 年3月,日本政府又頒布《制造基礎技術振興基本法》。日本政府認為,即使在未來的信息社會,制造業始終是基礎戰略產業,必須持續加強和促進制造業基礎技術的發展。該法案通過改善稅收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以確保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工人不會流失,并加強了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的合作。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迅速提升和對裝備制造業的現實需求,中國終于逐步意識到了這只“母機”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并開始了裝備制造業的全面振興運動。
回首2007年,我們發現,變化正在中國發生。在2006年國務院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的基礎上,2007年,被列入8號文件里的16大專項的編制工作和實施細則正進一步得到落實,隨著政策面的到位和外部大環境的改善,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面貌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
過去的一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雖然裝備制造企業還略顯幼稚,雖然外資仍對其中的龍頭企業虎視眈眈,有些地方政府仍目光短淺,但像大連機床、東方電氣等一大批中國企業在自主化道路上迅速崛起。大連機床和沈陽機床等企業已躋身世界十強之列,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技術含量裝備也出現在了中國制造業乃至世界制造企業的生產線上。母機強國,除了國家政策到位以外,企業在其中所承擔的責任和意義更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