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 譯
一家澳洲大型金融服務公司,近日聘請睿仕管理顧問公司進行了項調查,試圖找到企業中高績效者的與眾不同之處。調查以創造贏利、團隊協作、客戶服務滿意度和其它關鍵績效指標作為衡量標準,結果發現:高績效的經理,往往是那些花更多時間和員工進行溝通,并和員工一同分析工作進展的人,而他們都有個有趣的特點:愛聊天。
這個發現讓人力資源專家頗感意外,也讓我們開始重新認識那些總是跑出去喝咖啡、聊天的經理人。
聊天,并非一無是處
在企業中,特別是大型企業中,正規渠道的信息傳遞往往缺乏效率,透明度不高,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層級和方式往往非常嚴格,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傳遞。而通過辦公室里的聊天,了解誰將得到提升、誰打算辭職、誰最近情緒波動比較大等等五花八門的信息,則有助于經理對工作方向進行及時調整。從這個角度分析,辦公室聊天的確可以促進經理與員工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辦公室聊天往往會讓有心的經理人識別出誰才是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高手,什么是企業或某個部門的強項,什么是弱項。
歸根結底,還是溝通問題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高績效者還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善于在企業內部通過積極主動的溝通,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團隊和信息渠道。高績效的經理人對上級與下屬關系的經營,花費的時間是那些低績效者的兩倍以上。
人們總是希望知道公司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旁人對自己的期望是什么,自己到底做得怎樣,因此公司里的溝通應該是雙向互動的,不能單純采用強制性的命令來指揮員工。高績效的經理人對此特別注意,他們會仔細規劃培訓方案,完善意見收集和反饋分析體系;同時,將溝通納入業績評估體系。在促進溝通方面,辦公室聊天是無可替代的“潤滑劑”。
調查顯示,一家大型公司中業績最優異的經理人,每周至少花三個小時與人閑談,但閑談的話題不離監督管理、業務介紹和工作進展等方面;業務表現中等的經理人,每周大約花兩小時與人閑談;而每周只在閑談上花10分鐘左右的經理人,其業務能力和業績通常不佳。調查還發現,在辦公室里善于聊天的經理人,往往也善于同外部客戶和主要合作伙伴進行溝通,能夠在公司外部的業務領域同樣創造更佳的業績。
低績效者往往不善于和他人溝通,喜歡對自己的工作親力親為。他們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召開內部會議、準備報表和一般性的行政事務方面,對操作層面的工作過分地關注,但卻不知怎樣更好地支配時間,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其他團隊成員,因此無法把日常工作安排給旁人,也就無法將自己提升至領導者層面去思考和處理問題。
這次調查發現,導致出現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業績不佳者自身沒有意識到構建良好人際關系并和員工及時溝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公司高層不善于給各級業務經理進行這種溝通和協調創造機會。
鼓勵聊天,但也不能矯枉過正
按照人力資源專家的觀點,公司經理們級別的高低,應該是和他們花在“人際關系”上的時間成正比。但凡事均有限度,這次調查雖然發現辦公室聊天并非無是處,但同時也再次強調:如果聊天涉及的都是工作,則有益;如果都是與工作無關的閑言碎語,而且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對企業的管理不利。
辦公室聊天固然有其不利因素,但簡單地用公司行政命令規定,采取強硬手段杜絕聊天,也不可能避免流言蜚語。不只是在辦公室,據統計,一般人在每天與人交談的全部時間中,平均有五分之到三分之二是用來閑聊的。聊天是人日常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誰知道看似無關緊要的話題,是不是能引出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因此,成功的經理人不會用“堵截”的方式來對待辦公室聊天,而是采取“引導”的方式,確保這種交流方式具備明確的目的性,即更明確、更有效地傳遞信息。當然,對辦公室聊天的識別還是必要的,一定要認清這些聊天的目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即使有一些可能是空穴來風,也并不妨礙我們采取更積極的態度對待辦公室聊天不得不承認,善于在辦公室聊天,恐怕是新一代經理人必備的又一項“另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