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襄樊5名受助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2007-8-22《楚天都市報》)
報道刊登后,指責學生冷漠、不懂感恩的言論鋪天蓋地地襲來,一些有意資助貧困學生的團體和個人對資助學生的善舉產生了懷疑,甚至“白眼狼”這樣的詞匯也用在了受助貧困生的身上。難道受助學生沒有感恩就是“白眼狼”嗎?
涉事學生擔負巨大壓力
《楚天都市報》的后續報道中,涉事學生回應道:“并不是我冷漠,只是不習慣這樣的方式,我不知道該寫什么,報喜?怕對方認為自己驕傲;報憂?又怕對方擔心我向她伸手要錢。我很矛盾,所以,很少與資助的企業家聯系。”另一位當事人說:“更重要的是在學校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我利用假期給小學生補習功課,一個暑假可以賺幾百塊錢,夠我幾個月的生活費,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來減少資助者的負擔”。涉事的一名女學生全家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她的母親說:“我們之所以背井離鄉到外地賺錢,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平靜地學習,保持自尊心”。這位母親還說,“雖然理解企業家的做法,但不贊同企業家因此而讓孩子背上如此重的精神負擔。”
也許,不利用各種方式公開表示感謝的原因很多,也許因為羞澀、也許因為自卑、也許因為脆弱、也許是覺得現在說些感恩的話不如日后以實際行動回報更好,凡此種種。 “態度冷漠,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這個大帽子扣在了受助學生身上是不是扣得有點早也太過沉重了呢?
我在大學讀書期間,身邊也有幾位這樣的貧困同學,他們接受了一些企業家的資助,可他們從未刻意向資助者表達過謝意。但他們卻從未放棄任何一絲回饋社會的機會,不論是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到護城河邊打掃衛生、還是義務上街做交通協管員,他們都義無反顧地沖在最前面,絕對是最積極的人。他們沒有在語言上向資助人表達謝意,但他們卻通過行動向資助人、向社會表達了最好的謝意,我們可以稱他們是“白眼狼”嗎?
改變運動化的資助方式
現在很多慈善人士打著慈善的名號資助貧困學生,在他們資助的同時,不僅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途徑使企業出名了,資助者本人得到了好聲譽,也為企業的發展積累了更多的社會資源。但讓我們來看看貧困大學生接受資助的鏡頭和畫面:那些接受資助的大學生手里捧著一個大大的紅包,他們的形象在媒體的閃光燈和攝像機面前不斷地被突出、放大;他們的自卑、他們的脆弱、他們的羞澀就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一覽無余。在這樣的資助活動中,資助人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如宣傳、名譽、影響等等。而學生在得到資助的同時,根據資助人的需要,也不得不將自己的貧困在眾人面前數次地被展覽。文章中提到要喚醒一些貧困生的感恩之心,但在喚醒學生的感恩心之前,首先應該改變的是這樣一種運動式的資助方式。一方面,政府與社會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感恩教育,營造學會感恩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社會也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需要、減輕他們的心理虧欠感,保護貧困生的自尊。其實,真正的感恩是一種心態,不是寫信、打電話這么簡單。認真完成學業,回報社會,這才是對資助人,對社會最好的報答。
建立陽光捐助機制
受助不感恩,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背后隱含著很多不為大家所注意的背景,我們既不能單純去指責受助不感恩者的不對,也不能對資助者的付出盲目好評,僅僅由于不言謝,便認定其不感恩,多少帶有“肉食者謀”的片面性。是否感恩并非是判斷“白眼狼”的唯一標準,畢竟受助貧困生究竟感恩與否、不要只看嘴上功夫,更重要的要看他們拿了善款之后,有沒有更加認真地學習,是否也曾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是否為社會做了些什么,這遠比追問和反思受助生有沒有對資助者表達感恩有意義得多!
對于學生的“失禮”,企業家也應有寬廣的胸懷,不應過分計較,要從教育人的出發點去處理,學生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社會也更應有一種陽光的捐助機制,建立更科學的運行機制,比如更多的基金會、非政府慈善團體,以保障慈善事業健康良,勝發展。如果僅僅因為學生不懂感恩,企業就這樣停止了資助并且還大肆宣傳實在欠妥!這樣只會對那些孩子們的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8月24日《楚天都市報》后續報道稱,襄樊市總工會副主席唐開華表示將恢復對上述貧困生的資助,唐開華認為,資助者想了解受助對象的生活、學習情況,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工會和資助者并不是需要什么回報,而是整個社會需要這樣一種感恩心態。筆者以為,這才是最好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