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章中對國家公務員培訓的依據、原則、類型、機構以及培訓結果的使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從而確立了我國公務員培訓的基本框架。
但公務員培訓中普遍輕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被認為“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雖然促進了公務員培訓工作開展,但比較粗放,有關培訓的內在化、市場化運作、施教機構、經費保障等方面的相關配套建設還比較滯后,所以公務員培訓教育不容樂觀。
制度建設是公務員培訓建設的核心和根本,但離現代化公務員培訓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加強配套的“五化”建設,提高公務員培訓自身的“成長力”,才能更好地推進公務員培訓建設。
(一)公務員培訓的內在化。政府負責公務員培訓工作和公務員接受培訓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組織者可以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組織培訓,但是如果受訓者完全被動地接受組織者的安排,顯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公務員培訓僅是滿足了有效的制度安排一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這種制度化的設計為公務員的道德化行為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證,而公務員培訓的內在化、即公務員具體行為的道德化,則是制度中的道德從理念走向現實的必經途徑。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的結果和目的。公務員培訓制度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它本身就包含著道德內容,具有深刻的人文蘊涵,它體現或滿足了人類不斷調整自身、不斷發展與完善自己的需要。
(二)公務員培訓的市場化。公務員培訓I市場化是指以市場自動調節為基礎,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和公務員教育的特殊規律,為適應公務員的實際需求,而推行培訓機構自主辦學的一種培訓體系。市場化作為“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既包括政府“卸載”,即放開那些不該管的事情,又包括政府自身公共服務職責中市場機制的引入。在政府為公務員培訓“買單”的制度安排下,政府培訓機構、高校、私營培訓機構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爭取“客戶”,競爭的本錢則是適銷對路和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那么在這種形勢下,各類高校、私營、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公務員培訓l就很有必要引入,從而“比拼”培訓質量,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公務員培訓效率。國外早有了這方面的例子,比如德國還通過大學和中介機構培訓公務員,如聯邦行政高等專科學校主要負責聯邦政府中層職位公務員的培訓。
(三)施教機構立體化。目前,我國的公務員培訓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各省市相對應機構以及剛剛成立的三大干部學院。其格局可以簡要概括為:各級黨校,以黨委系列干部為主要培訓對象,側重黨性、價值觀等政治理論教育;各級行政學院,以公務員為主要培訓對象,側重公共管理教育;浦東干部學院,強調執政能力的培養,是國家行政學院職能的補充;延安、井岡山兩院,側重于黨性等政治領域的培訓,為中央黨校的補充。公務員培訓要求的層次性、多樣性、地區性等特點,決定了承擔公務員培訓事務的組織機構不是單一的,而只能是多種多樣。機構問相互聯系,形成網絡,以保障國家公務員培訓制度得以貫徹?,F階段我國應支持并鼓勵社會所有部門參與,形成以國家行政學院為主體,包括各級地方行政學院、經國務院人事部門和省級政府確認的具有相應資格的各類培訓機構、高等院校以及各級黨校等在內的國家公務員培訓機構,同時借助網絡學校、雙休日學校、夜校等形式,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務員培訓施教機構網絡體系。
(四)經費來源多元化。經費不落實,搞培訓只會成為空談。公務員培訓是政府行為,不得以贏利為目的,這就要求培訓經費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切實加以落實。國外很多發達國家對公務員培訓都有充裕的經費保障,且已形成制度。德國每年公務員培訓經費占國家行政管理總經費2%-3%,并納入國家預算。法國規定,每年必須拿出工資總額的1.1%作為培訓費。在我國,公務員培訓所需經費一般都只是由政府財政劃撥。許多地方財政預算實行“人頭費”包干制,預算中并沒有公務員培訓經費項目,而參加培訓人員的培訓費用,主要由單位和個人承擔,越到基層,個人承擔的比例越高。如:四川涼山反映,基層收費70%由單位承擔、30%由個人承擔。融資渠道也比較單一,它直接影響到師資力量的配備、教學設備的建設等諸多問題,從根本上影響了教學水平和培訓質量的提高。
(五)公務員培訓監管的有效化。公務員培訓的管理機構是指政府設置管理培訓事務的領導機構,主要負責制定培訓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進行培訓的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確定一定時期內公務員培訓的總體目標;實施經費分配等事宜的職能部門,是公務員培訓的決策機關。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門,沒有一支專門的深諳公務員培訓規律和業務知識的公務員培訓管理隊伍,缺乏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地方和部門特色的培訓規劃。我們知道,公務員培訓是一個旨在改善公務員的組織績效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并且需要持續性的學習過程。培訓目標的實現、培訓效果的取得、培訓需求的滿足,都需要科學、合理的管理作為保證。培訓過程的管理在內容上包括培訓主體自身的管理,培訓對象的組織,培訓所需要的人、財、物、場所、規章制度和有關信息的組織及保障管理,在流程管理上則包括培訓準備、培訓啟動、培訓調控、培訓結束、培訓善后等各個階段。
公務員培訓相關的配套“五化”建設是提高公務員培訓效率的重要途徑,但這還沒有上升到一個帶有普遍性和強制性的法律高度。公務員培訓立法不僅是我國實施公務員培訓的根本依據,也為我國公務員在培訓方面所享有的權力和義務提供了法律保障。建議在新《公務員法》基礎上,制定《公務員培訓法》,對公務員培訓的性質、地位、領導管理與組織實施機構的設置、培訓規劃、經費、師資、教材以及培訓結果等,特別是公務員培訓成績與公務員的升遷待遇激勵機制等均作出明確規定,從而確保國家公務員培訓工作的正常化和規范化。同時,還應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借鑒國外在公務員培訓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成果,建立和完善關于培訓工作的單項法規。國務院和人事部應盡快制定關于公務員培訓經費的來源和使用、公務員培訓質量評估的相關規定以及關于國家公務員初任、任職、更新知識和專門業務知識培訓的實施辦法,使公務員培訓教育早日納入法制化的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