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坤
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多的學習方式,建立學生學習活動合作小組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標的理念。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合作學習模式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合作學習要改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比較理想的方法可以先從改變學生的學習策略入手,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與人大膽交流、充分合作。本文將從實踐的層面,談幾點英語教學中如何開展合作學習教學體會,筆者從實施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組織策略、基本形式、評價、反思等方面闡述了合作學習模式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設計和運用,以供同仁參考。
一、“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結構
合作學習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要求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且確定4個角色:負責人(本組開展活動的核心人物);傾聽者(記錄本組的意見和觀點);督促者(確保本組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發言人(作為本組的發言人,活動結束后向全班匯報合作學習的結果)。教師每隔一段時間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重新分組。實踐證明,同質分組有利于教師的輔導和學生的深入研究;異質分組有利于資源的利用;按問題、興趣分組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分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
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課堂中每項活動都應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而設計。合作互動學習的研究者認為: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有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筆者在認真學習和研究有關“合作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提出高中英語“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集中精講。
1、自主學習。每單元課的Welcome to the unit對話練習時,我指導小組成員運用新、舊語言知識,就某一話題結合學習內容,發揮想象,通過創設情景、自編對話,進行角色表演。
2、小組討論。教師向學生提出任務(task-based activities)及完成任務的步驟和方法。各小組根據具體任務或問題展開討論,小組中的每個成員自由發表意見,記錄員記錄整理后,向全班匯報。此環節是“合作學習”的重頭戲,占據課堂時間較多。小組討論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內容:①對課文標題、插圖等展開討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②對課文段落、細節、佳句、體裁、寫作特點等進行討論以拓寬學生視野及培養學生的鑒賞和概括能力。③對課文難句、長句、某些詞語展開討論,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④對課文時代背景、作者的態度和觀點展開討論,以培養學生評價人、事和物的能力。
“討論”這一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在聽讀理解過程中作出正確的推論和合理的推斷能力以及在真實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的討論話題應力求具有開放性。對于一些深層次問題的理解,如果小組討論出現一題多解的精彩局面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好現象。
新高中英語教材中許多文章層次清楚、脈絡鮮明,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信息,布置科學和合理的任務,讓學生展開討論。以Module2 Unit3 Project Explorer為例,筆者提出層次清楚的問題,引導學生將整個語篇分層次閱讀,然后分步驟進行討論:
第一層次問題: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very paragraph:
Para1:Introduction of Yang Liweis space exploration.
Para2:Yang Liweis childhood
Para3:Yang Liwei began his training as a Chinese astronaut.
Para4:Yang Liwei was chosen to be the first astronaut for the Chinese space mission.
Para5:Conclusion of Yang Liweis space exploration.
第二層次問題:
①Why was Yang Liwei unusual?
②What kind of background was he from?
③How did was he chosen to be the first astronaut for the Chinese space mission?
④What contributed to Liweis success?
第三層次問題:
①What achievements did he get in his life?
②What can we learn from Yang Liweis?
本語篇分層次閱讀,每個層次又可分為若干問題。每個層次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3、集中精講。韋斯特指出:外語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為在課堂教學中堅持“精講精練”和“少講多練”。每節課的集體講授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例如,在教授Module 1中限制性定語從句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區別時,筆者首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牧師的故事,這位牧師不愿意穿與其他牧師不同的服飾,他說:I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tell me from my fellow-men.他的這句話見報時,句子中多了個逗號,結果成了:I will wear no clothes,which will tell me from my fellow-men.當學生讀懂這個句子后,頓時哄堂大笑。筆者隨即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并講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稍加補充之后,讓學生完成精選的練習,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分組學習的評價機制
愛迪生曾說過:“相信自己能的人就會贏!”無論對什么樣的學生,老師都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相信“我能行!”因而科學地對合作學習的評價也是及其重要的。
在評價內容上,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語言表達,發展潛能等進行全面的評價。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及時地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我們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學習的勇氣和信心,這才是最成功的評價。在教學中還要應用小組互評,自我評價的方法,讓學生試著給別人以鼓勵,給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這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中來,從而有效確保每個學生加入到合作學習中。
合作學習模式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合作學習突出語言的運用,重視語言的實踐性和語言能力的獲得。重視小組合作交際,重視生生互動,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協調和相互競爭的品質得到了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解決個別差異,縮小兩極分化,有效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