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爽+張云波+趙朝成
摘要:問題性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普通生態學中應用問題性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培養新世紀高素質創新人才。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普通生態學教學中構建問題性教學模式及其應用效果。
關鍵詞:問題性教學 普通生態學 教學模式
《普通生態學》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宏觀的生態思維,提高對當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認識能力和把握水平。這門課涉及到生物學、數學、化學、哲學和系統論等各個方面知識,基礎性強、研究范圍廣、學科間滲透范圍大、應用范圍寬,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然而,傳統的《普通生態學》講授教學法,過于強調接受學習,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死記硬背,機械學習,嚴重阻礙了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僵局,活躍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學習的動力?!皢栴}性教學”模式正是以“問題”為中心,并將它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把問題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發展其創造力。本文介紹了普通生態學教學過程中問題性教學的運用方式及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職欲望
通常問題情景可分為兩大類型:全課程情景和階段問題情景。全問題情景創設于課堂教學初級階段,是關于整節課教學內容的概括性問題情景,不僅反應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還具備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種群及其基本特征”這一節的教學中,一開始便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1.種群生態學是從群體角度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那么種群是怎樣的一類生物群體呢?具有那些特性呢?
2.種群動態是動物保護主義者最為關注的內容,是描述種群數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動規律的,那么如何描述種群的數量特征和分布特征呢?
3.在進行動態研究時,如何預測種群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動規律呢?
這一問題情景的創設,不僅使第一次接觸種群生態學的同學產生了研究、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而且也能夠讓學生清晰的感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知識脈絡,從而為教學活動的森如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全課問題情景的創設,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調動起來之后,還必須將此氛圍維持下去,這就需要創設“階段問題情境”,即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圍繞全課問題情境創設一系列問題。如在“種群數量特征”這以內容的教學中,便設計了如下問題:
1.種群密度是單位面積、單位體積或單位生境內個體的數目,那么通過直接數特定分布區域內的個體總數量,然后計算出其種群密度?
2.對于移動的或瀕危滅絕的生物,如果表示和計算其群密度?
3.對于分布區域廣泛但個體較小的固定生長的生物,如果進行種群密度統計?
通過階段性問題情景的設置,規定了學生思維的方向和內容,引導學生沿著設定的方向去思考、探索,從而使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地發揮,是教學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二、分析矛盾,解決問題
如果說創設問題情景是問題性教學的關鍵所在,那么,分析矛盾、解決疑惑則可以看作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達成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其實,學生解決疑惑,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來自很多方面的矛盾,諸如新舊知識之間的、現象和本質之間的、因和果之間的,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根據思維的規律,圍繞矛盾提出問題,啟發、點撥學生運用歸納、聯想、類比等方法提出假設,探索、驗證相關問題,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只是的過程中,思維得以鍛煉和發展。例如,在講解“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種種群的集合”的時候,便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如下分析:
1.復習舊知,發現矛盾
新知識是在知識的基礎上拓展而來的,是舊知識邏輯的發展,通過復習舊知識才可能發現并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所以,分析矛盾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回顧相關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為此設計了如下問題:
(1)什么是種群?它有那些特點?
(2)種群與群落具有什么樣的關系?
(3)群落特征和種群特征有那些異同?
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到種群和群落之間的差別。
2.提出假設,尋找解決問題的模式
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新舊知識的矛盾,從而使其原有認知結構出現不平衡現象,產生盡一步探索的欲望,所以據此應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假設。例如,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會提出兩種假設:
(1)種群特征與群落特征相同。
(2)種群特征與群落特征部分相同。
那么,哪種假設成立呢?
3.驗證建設,解決矛盾
在學生分組討論解決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中提取相關信息,對假設加以驗證:
(1)群落結構特征眾多,其中是否包含種群的結構特征?
(2)群落結構特征中是否有種群結構特征所不具備的內容?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學生明確了群落結構的特點。
三、揭示本質和規律
揭示本質和規律,可以說是問題性教學的最終目的之所在。其實,我們啟發設問、分析矛盾就是為了揭示出知識的本質,運用知識的規律。當然,在這之中也要是學生掌握科學的分析思維方法。比如,從聯想中進行類比和對比的方法,從分析中進行試探的方法,從歸納中進行猜想的方法,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論證的方法等,從而是學生的思維得意創造性的發展。所以,在這一階段中必須將學生充分地調動起來,將其視為規律的主動發現者和探索者,為此在思維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思維過程的考察。
四、問題性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通過“問題性教學”的實踐,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對已有知識信息的重組,通過抽象、概括、歸納、遷移等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的層次結構,構成解決問題的知識網絡,既使學生掌握了運用知識的能力,又使學生養成了創造性思維的習慣,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柴超.環境生態學教學中問題性教學模式的應用.科技信息,2008,(04):512.
[2]招禮軍,朱栗瓊,莊嘉,楊鈣仁,吳慶標.生態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大學教育,2015,(04):93-94.
[3]項賢領.生態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生物學雜志,2016,(03):110-113.
[4]熊君,吳杏春,孫小霞,吳則焰,魏道智,林文雄.時代背景下對生態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06):50-53.
[5]陳桂葵,章家恩.優化《普通生態學》教學內容與環節的研究與實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3):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