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秋

結構思考對企業的意義在于:在組織內部建立統一的溝通標準,從而提高整個組織的管理和溝通效率。然而,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有人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自己結構化了,而身邊的人都沒有結構化?!彪m然這是一句笑談,但想必很多人能夠理解當個人技能超過組織技能時,在團隊中獨善其身的痛苦。對于企業而言,與其讓每個人都具備一套結構思考的系統工程,不如采用更為簡便的方式——作為團隊的管理者,引導團隊的表達更加清晰和結構化,從而通過會議、討論陜速地達成共識。
運用三層次模型
助團隊達成共識
有三種場景大家也許并不陌牛。
場景1:會議討論時,很多人自說自話,完全搞不懂互相之間在說什么。
場景2:有人的發言總是沒完沒了,讓參會的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么。
場景3:會議結束的時間眼看就要到了,但面對一團糟的討論內容,不知道該如何總結。
究其原因,很多參會人在表達時不具備清晰的思維結構,即使表達已非常結構化,也往往會因為互相之間缺少一個看待問題的統一結構框架,導致最后無法達成共識。運用結構思考力三層次模型核心理念,從理解、重構、呈現三個方面就能幫助團隊找到方案,想清楚,說明白(見圖表1)。
理解的步驟是指,在實際的討論中,常有人不能向他人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內容。作為討論的組織者,需要將大家含糊不清的觀點,變得更清晰明確,并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出發言的核心要點,使每個人都能夠進一步明確互相之間的意圖。通過識別、判斷、概括三步驟的應用,可以幫助每個人整理出清晰的表達結構。
識別人們在口頭表達中,往往缺少清晰的結構,對此,管理者需要幫助大家言簡意賅地表達出核心觀點和依據,并通過引導和反饋的方式不斷引導發言的正確方向。
判斷運用結構思考的核心原則去判斷對方思考結構的合理性,并在縱向結構與橫向結構中通過提問的方式,讓每個人的發言結構符合邏輯。比如,縱向上能否支撐結論,橫向上的各個觀點之間是否符合MECE原則,做到了清晰全面。
概括 運用精煉、簡單的方式向發言者確認是否是其想表達的觀點,當大家都運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思考和發言時,更容易理解彼此。
運用橫向與縱向結構
明確發言觀點
在會議發言中,首先要明確每個人發言的論點,且確認所進行的論述沒有偏離主題。如果論述內容不是觀點,就無法明晰發言者的本意;如果不能圍繞主題論述,即使接下來的概括再清晰全面,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分別從主題、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三個方面,讓對方明確發言的思路。
幫發言者明確表達論點
論點,即發言者所持的觀點,結構思考力中的論點是指需對真實性加以證實的判斷,它是發言者對所討論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和表示態度。論點是一個意思明確的陳述句,也是整個發言內容的核心,決定著討論什么,明確表達出發言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場高效的會議討論,不僅要有明確的觀點,還需要一個統一的主題以展開討論。
澄清或修正論點
令人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在發言過程中,滔滔不絕卻沒有明確的論點。作為主持人,需要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進一步澄清或修正自己的論點。以“是否應該引進IT高端人才”的問題討論為例。
發言者:“我們應該參考競爭公司的操作方式,尋找既熟悉咱們行業,又具備IT方面戰略思維的人才,但這些人不是很容易找……”
主持人:“你說的非常有道理!同時,目前咱們討論的主題是‘是否應該引進IT高端人才,所以你的觀點是?”
確定論點不偏離主題
當討論過程中有人偏離主題時,主持人要對偏離的論點和意見進行修正。
發言者:“這是本項目的已用成本和總體成本的明細……”
主持人:“我們目前討論的主題是如何讓雙發在價格上達成共識,我想確認一下,你的發言是圍繞這個主題吧?”
通過對論點的確認,可以讓發言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極大地提高了討論效率和質量。
避免出現模糊不清的詞語
當發言者使用了模糊不清的詞語時,主持人可以通過提問,讓其用明確地詞語進行澄清。比如:
發言者:“中期業務將以網絡產品和軟件為重點?!?/p>
主持人:“網絡產品具體指的是哪些?能舉些例子嗎?”
縱向結構確保連接順暢
在思考和表達時,不僅要說明論點,還要說明該結論的理由,有了理由的結論才能成立。所以在確認論點后,主持人接下來的任務是要讓發言者的論點、理由都能夠以上統下,可以采用“所以呢”或“為什么”等提問。
理由:用“為什么”引出理由和事實
在會議討論中,經常聽到很多非常明確的發言結論,但由于沒有依據和理由,很難判斷其合理性。其實,判斷一個觀點合理與否,不僅取決于觀點本身,還取決于對方引用怎樣的依據和理由支撐觀點。所以在討論時,主持人的任務是要引導發言者說出每一個結論的依據是什么,當對方的表述中沒有依據時,可以用“為什么”的方式導出依據:“為什么你會這樣說?”“很有道理,同時你的依據是什么?”“你這樣想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
當然,第一次提問時,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依據,還可以進一步詢問“為什么”,直到找出想要的依據為止。
發言者:“我們要優化現有的配送方式提高企業客戶體驗?!?/p>
主持人:“為什么?”
發言者:“現階段的配送方式讓企業客戶體驗不佳?!?/p>
主持人:“你的理由是什么?”
發言者:“現有方式的實際情況是,貨物不能及時配送到客戶處。”
主持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
發言者:“因為目前客戶區域分布比較散,現有網點無法覆蓋?!?/p>
主持人:“明白了。”
結論:用“所以呢”“怎么樣”導出主張
這個技巧非常實用,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會議討論時,如果發言者說個沒完,你只要不斷問他一個問題——“所以呢”就可以了。其實,你是在逼著他導出主張和結論。當然,這個問題不太適合用于上司。“那么,你的想法是?”“所以,怎么樣?”“那么,你想說什么?”“所以,你想表達什么呢?”這些都是與此問題類似的提問。
發言者:“內部子公司競爭內耗大……”
主持人:“那么,你想說什么?”
發言者:“我想說,這種內耗導致的基礎設施重復建設造成了資源浪費?!?/p>
主持人:“所以,怎么樣?”
發言者:“很明顯,現有的管控模式無法有效落地?!?/p>
主持人:“那你的意思是?”
發言者:“我建議公司應該加大資源投入,提升一體化管理水平?!?/p>
主持人:“哦,我明白了?!?/p>
橫向結構拓展其思路
思考結構的局限性導致了很多人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客觀也不全面,造成思考和表達不準確的直接后果,而這些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
如果發言者思考問題的視角出現偏差,主持人應該用詢問的方式,從橫向結構的角度擴展其思路。常見的問法有:“你有其他觀點嗎?”“除了你說的這方面以外,你覺得還有哪些原因?”“你覺得增加……這個方面怎么樣?”
在擴展其思路時,要注意各視角之間的關系,比如:是否屬于同一種分類方式,是否符合MECE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