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正在不斷拉大,與此同時,教育產業化加快發展的傾向使教育成本,特別是高等教育成本越來越成為一般百姓的沉重負擔。以下幾個數據可以形象地說明這一問題。就在今年9月6日,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表示,中國目前各類學校的2.4億在校生中,約有1/5的學生在求學路上遇到經濟困難。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吳明熹在《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一文中指出,在北大、清華、北師大等國家重點大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比例呈下降趨勢。其中北師大農村學生比例由1998年的30.9%下降到了2002年的22.3%。我國學費在近20年的時間里瘋狂上漲了25倍,我國大學生每年實際支付超萬元,相當于日本大學生的3倍,名列全球前茅。與此同時,高中教育的亂收費、擇校等現象也不斷叩擊著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極限。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農村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將面臨輟學的危險,而即使對于中間階層,子女的受教育費用也是家庭支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窮人教育學”便是針對以上種種現象,圍繞教育公平問題而提出的。溫總理的“窮人教育學”以最深切的人文關懷,著力解決貧困學生的受教育問題,無論在社會學上、經濟學上,還是在社會的教育實踐中,都閃耀著親民愛民的光輝。
社會學的社會分層理論認為,社會中的人按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多少的差異分成若干社會身份群體,即階層。同一階層的人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從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同時,教育的復制理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對現有階層的復制,使各階層的后代復制目前的階層狀況。僅從我國的狀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在促進寒門子弟向上層流動之外,也確實復制著目前的階層。在高等學校中,貧困家庭子女比例不斷減少的現象便可從一定程度上印證教育的復制功能。教育促進下層的人向上層流動的功能使社會階層的結構由金字塔形向橄欖形轉變,保障教育的公平,從而促進中間階層的不斷壯大,這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是一種良性的流動。而其復制功能阻礙了這種流動,破壞了教育的公平,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因素,是需要我們盡力避免的。教育復制的不良影響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我們不改變貧困學生的受教育狀況,那么目前的社會階層和社會資本將會被復制到后代,社會的良性流動將會大大減少,從而嚴重阻礙社會的公平,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因此社會公平的一個要義在于教育公平??偫淼闹v話也說得十分明白:讓所有貧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學,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就是“窮人教育學”。
最近幾年,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為了擴大內需更為了賺取高額利潤,教育越來越被當做一項產業來辦。這就意味著教育的私人物品性質的突出。教育在沒有干預的條件下是最純粹的私人物品,它具有十分明顯的排他性和很高的邊際成本。但近幾百年來的普及公共教育的運動使教育成為一種公共物品,其成本常常是由國家和個人共同承擔,而且國家承擔了絕大部分,這時,公共教育便基本不再具有排他性。雖然邊際成本依然很高,但其中的一大部分已是由國家而不是私人支付了,這是符合國計民生的潮流。國家為教育的投入不僅提高了全體國民的素質,也促進了國家的發展。但最近幾年教育的成本分擔機制的轉變使學費提高到了相當的高度,以致教育又有恢復成為私人物品的傾向?!案F人教育學”將目光投向占社會絕大多數的社會下層的人民,力圖采取各種措施,保障窮人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而這種權利的實現,便需要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使教育成為完全的公共物品。
與“窮人教育學”相對的沒有明文提過的“富人教育學”,將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提供給有支付能力的較高階層,而不考慮貧困人群的需要。這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實現,其實從大局來說,也是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優質教育資源只有提供給有能力接受它的人,才能使知識更多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才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僅向富人提供優質教育必然侵害窮人的權利,特別是優秀學生的受教育權,此時大量貧困學生的潛能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樣的資源配置將是缺乏效率的。
對于貧困學生來說,進入高等教育本身的機會成本就是非常高的,很多家庭不得不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了自身的長遠發展,以致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抬頭。而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收費過高,即使有的家庭能夠負擔這些學費,在機會成本的壓力下,很可能會導致更多學生傾向于提早結束學業,而不是選擇繼續深造,這顯然于國于家都是不利的。
近代以來,國內外不少人對“窮人教育學”做過艱苦的實踐。他們沒有提出這一概念,然而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窮人教育學”的思想。美國的賀拉斯·曼和亨利·巴納德都在自己的行政崗位上兢兢業業地推行公共免費教育的主張,不惜以政府高官的身份親自發表演說,到本州各地巡視公共教育的實施情況,以自己的資產創辦宣傳刊物以致自己一貧如洗……他們的努力最終影響美國建立起了免費的公共教育。在瑞士的新莊,裴斯泰洛齊為貧苦兒童的教育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他自己也因此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受到赫爾巴特等人的推崇,最終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風靡了整個歐洲;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犧牲精神:“在饑餓時,我把面包分給他們,我自己像一個窮人一樣來生活,以便教會窮人來過人應當過的生活”。他要“在貧困中教育窮人”。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投身于鄉村教育實驗,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醫治中國的“愚、窮、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