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少年兒童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班主任教師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樹立全新的教師觀,創新班級管理的方法,力求使學校教育與當前的社會形勢以及新時期少年兒童的特點相適應,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一、情感型、科學型、藝術型——一種全新的班主任教師觀
情感型。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沒有起碼的熱愛、關懷、理解、信任,那么我們就無法對今天的學生進行教育。正如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者最可貴的一點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的要求相結合的這樣一種愛。”班主任教師對待學生要具備父親般的嚴厲,同時又具有母親般的溫存,對所有的學生傾注全部的愛心,即使是對待犯了錯誤的學生也要通過真誠的愛去感化他們、教育他們。
科學型。班主任教師不僅要有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有扎實系統的專業學科知識,尤其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素養。只有掌握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具有多方面的興趣、愛好,才能為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提供機會,才能把所教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只有掌握系統、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認真教好功課,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素養,努力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正確地選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具備了上述知識結構的科學型教師,才有可能擔負起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藝術型。教育是塑造人的綜合藝術活動。如果班主任教師不能運用藝術的手段去教育學生,這種教育就是一種非常單一的、呆板的、不受學生歡迎的教育;相反,如果能夠在遵循教育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方法,解決教育中的矛盾,創造和諧的教育狀態,必將極大地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藝術是一個班主任教師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二、以愛動其心,以言導其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新視角
調查發現,學生最不歡迎“保姆式”、“警察式”的班主任,“保姆式”的班主任包辦代替一切,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機會,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差。“警察式”的班主任對學生過于嚴厲,動則訓斥、批評、懲罰,學生望而生畏,師生關系冷淡、疏遠。班主任教師只有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師的教育才能通過感情的“過濾”和“催化”,轉化成學生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他們自己的覺悟和決心,推動他們主動地自覺地實踐教育者的要求。
熱愛學生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如果班主任真心誠意,胸懷坦蕩,像慈母一樣關懷學生,那么他們將敞開心靈的大門,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愛”主要體現為“關懷、理解、支持、尊重、信任”學生,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矛盾,理解他們內心世界中的喜怒哀樂、榮辱毀譽,失敗的懊惱,成功的喜悅。教師只有先理解學生,學生才能理解教師,接受教師的春風化雨。尊重學生體現在了解、關心、信任學生,關心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關心他們“有意義的交往圈子”;信任他們奮發向上的心理力量,信任他們能在完成任務中經受鍛煉,增強自我教育的信心和勇氣。相反,那種急功近利、圖一時痛快,隨意翻老底、揭傷疤、曝丑事的做法,必然傷害學生自尊心,也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常常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可能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的尊重一個人。”嚴格要求是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向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常言道:“嚴是愛、松是害。”沒有嚴格的要求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從愛出發,從尊重、關心、信任入手,要寬容學生,不求全責備;另一方面,寬容決不是姑息遷就、放縱,無原則的寬容實則害了學生,因此,教師要理解有法,引導有方,同時還要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三、集體化、多樣化、序列化、知識化——開展班級活動的新創意
班集體的生命力在于活動,集體能否成為學生心中的“磁石”,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塊“綠洲”,成為每一個學生熱愛的大家庭,關鍵取決于一系列班級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使集體充滿生機與活力。開展班級活動要堅持集體化、多樣化、序列化和知識化的發展方向,使集體的活動不只為集體本身所需要,而且為每個集體成員所歡迎,真正體現寓教于樂的原則,在愉快的活動中進行教育。集體化指每開展一次活動,都要爭取讓全體同學共同參加,促使每個學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增加集體主義觀念,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多樣化指要把活動搞得豐富多彩,形式要多種多樣,內容要生動活潑,以滿足學生不同興趣、愛好、特長,促進學生多方面才能得到發展。序列化指定時定期按計劃開展活動,班級每開展一項活動,都要制定相應的計劃和具體措施,要有長計劃、短安排。既要有一個總體計劃,以保證活動的經常性和連續性,又要隨機應變,根據社會的需要,制訂臨時的具體的活動計劃。知識化即開展活動要有意義,堅持寓教于樂的方向。誠能如此,則學校必將成為學生向往的“百草園式的樂園”,而不是學生反感的“三味書屋”,發揮集體教育的積極作用。
四、人人都可以稱為“全班之最”——評價學生的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身上都藏有一條含金的礦脈。”教育者的藝術就在于是否善于挖掘和開發學生身上的潛能,尋找他們各自的“閃光點”,用情感培養它,用行動扶植它。當他們有向上的愿望時,要及時地予以肯定,幫助他們樹立前進的信心和勇氣;當他們有了進步和成績時,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當發現他們有某方面的素質和特長時,要精心培養,使之發揚光大。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巨大潛能,使他們充滿信心,才能使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全國模范班主任任小艾提出的“評全班之最”的方法,就是對待傳統僅僅以分數、學習成績衡量學生的一個突破。經過同學們評比,班上出現了學習最好的,跑得最快的,跳得最高的,鉛球投得最遠的,有最講文明禮貌的,有最熱愛勞動的,有毛筆字、有鋼筆字寫得最好的,有畫畫得最好的,等等。甚至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也都找到了宣告大寫“我”存在的領域,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信心,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五、家訪工作的“三不”原則——矯治頑癥的“新藥方”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們的支持參與,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取得家長的配合,是學校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家訪作為教師加強同家長溝通,密切雙方感情的重要渠道,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們總習慣于把家訪選擇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后,把家訪作為向家長告狀,懲罰學生的手段,導致家長和學生“談虎色變”,從而形成了一種“教師請家長,家長打孩子,孩子恨教師”的教育惡性循環。為了改變家長和學生對家訪的誤解,班主任教師開展家訪工作應該堅持三個原則:(1)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不要請家長;(2)教師家訪不向家長告狀;(3)教師不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學生。此外,班主任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家長開展教育交流會,介紹各自家庭教育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幫助家長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共同研究討論教育孩子的措施,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湖北省十堰市鄖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