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對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論述不勝枚舉。中國先秦時期的荀子曾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將教師的角色提到與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高爾基認為“世界上最美好的職業(yè)就是做一個人民教師”;捷克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夸美紐斯提到,“太陽底下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yè)更高尚的了”;進入中國現(xiàn)代社會,人們把教師視為“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這些熟悉的名言背后,隱藏著對教師的期望,對教師的要求,也意味著教師應該承擔起人們期望的各種角色。從有關(guān)教師角色研究及人們普遍認同的教師角色來看,教師一般具有如下幾個角色特征:社會的楷模、家長的代理人、學生的朋友及知己、嚴格的管理者、知識的傳授者和心理輔導者的角色。
同時,作為普通家庭中的一員,教師也要承擔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為人妻的角色。正是由于教師在學校和家庭之間肩負著多重角色,身陷“角色叢”中,教師職業(yè)角色間沖突也就在所難免。這種沖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在學校中作為家長代理人與在家中充當父母的角色沖突
教師在學校里被學生、家長視為家長的代理人,學生希望從教師那里得到的只是情同父母般的慈愛溫暖,即從教師那里尋求一種安全感和深切關(guān)注。而在家庭中,父母對子女一般是包辦一切的,承擔著為人父母的角色,因此,顯示家長制作風是被家人、社會普遍接受的。同時,父母及子女也沒有這種嚴格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guān)系,這樣就缺少了作為教師所應具有的威嚴,再也不用擔心因說錯了話、做錯了事而有損形象或傷了學生的自尊,而能放下架子同子女變成無拘無束、無話不談的社會生活中的真正的朋友。由此可見,同在家庭中相比,教師在學校中既要小心翼翼地扮演父母溫暖與關(guān)懷的角色,又要扮演一般父母所不具備的作為管理者的角色。作為管理者就意味著教師應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師生間是以“公務情感”為基礎的朋友,因此,教師不能過于熱衷扮演朋友角色而失去教師的理智與原則。這樣才能做好管理者的角色,這種角色沖突常常使教師陷入兩難的境地。
同時,教師在家庭中同子女之間的愛與在學校中與學生之間的愛也有不相容的成分。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愛是相互的,父母給予子女之愛自不必說,子女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間折射出對父母之愛的回報。而在學校中,教師所給予的是一種泛愛、博愛,是一種無差別的愛,否則,就有學生認為教師偏心而給今后的管理、教學工作帶來不便。即使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關(guān)心愛護學生,也被大多數(shù)學生及家長認為這是教師應該做的,因為他們是楷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理所當然就應多付出,這是他們的職責。
二、愛的異化
如果對報刊媒體稍加關(guān)注,就可以見到許多這樣的報道。如河北省灤南縣教育局舉辦的優(yōu)秀教師事跡報告會上教師的個人先進事跡報告,無一例外地都談到對學生之愛與對家人之愛的沖突。
全國優(yōu)秀教師夏寶海在其報告中說,父親在北京住院治療兩個月,一直是年邁多病的母親服侍,他沒有去陪父親一天。為了學生,患病在床的父母很難見到他的身影,學生占據(jù)了他的全部身心;為了學生,無暇顧及懷孕的妻子;為了學生,沒有陪過妻子到商場購物。他把精力百分之百地用于神圣的講臺,百分之百地奉獻給他的學生。凡此事例不勝枚舉,一方是學校,一方是家庭;一方是學生,一方是父母、愛人、子女。在“社會楷模”、“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的光環(huán)的照耀下,教師們選擇了學校、學生,而拋開了家庭、父母、愛人、子女,“把精力百分之百地用于神圣的講臺,百分之百地奉獻給了學生”,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無愧于“教師稱號”,但這樣能與“家庭成員”的角色相配嗎?在父母、愛人、子女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沒有承擔起為人子女、為人愛人、為人父母的角色,拋開了親情、愛情,這還是真正的“社會人”嗎?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崇公抑私”的尚公主義一直在社會倫理中處于主導地位,從而使人們認為人的“德性”要以犧牲個人利益、個人情感為代價。但在這種道德準則逐漸被人淡忘的今天,在教師行業(yè)卻仍然興盛,連關(guān)心家人這種作為一個正常人的基本的情感也要受壓抑。這種思想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愛的異化”。
三、時間上的沖突
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在擁有家庭,享受家人的給予的時候,也應理所當然地在八小時工作時間之外承擔起作為家庭成員所應承擔的角色,即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但實際情況如何?一位普通教師李運妹是這樣自述的:工作以來,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節(jié)假日,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帶到家里,把家庭瑣事、兒子的成長與學習輔導的任務都交給了丈夫。每天晚上不少于3小時坐在電腦旁進行設計、查閱、整理資料,農(nóng)村學校大都是寄宿制的學生,每天從學生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寢都要關(guān)心,有時還怕學生晚上上網(wǎng),半夜里還要去查寢室。
其他職業(yè)者在下班后感受工作緊張之余的輕松,享受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放松心情;而教師在八小時工作時間之外卻不能結(jié)束工作,晚上要備課、批閱作業(yè)、家訪、輔導學生、檢查學生就寢,班主任的任務更重,從學生的生活到學習,還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時關(guān)注班級里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無所不包。“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這是大部分教師的真實寫照。上文提到的夏寶海老師就說,多少個寒來暑往,總是頑強地戰(zhàn)斗在教學第一線,沒有請過一天的病假,有的是一天要工作16小時的工作記錄。由此可見,教師角色與家庭角色在時間上的沖突是教師的工作性質(zhì)、工作特點決定的,這種沖突也是不可調(diào)和的。
四、經(jīng)濟上的沖突
學校中的教師,也是家庭中主要的勞動力,是家庭經(jīng)濟來源的主要承擔者,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為了讓家人及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努力提高家庭收入,這也是教師在家庭中承擔這一角色時應盡的義務。
由于歷史及現(xiàn)實的種種原因,我國教師的待遇至今仍然很低,難以令人滿意。在收入本來就很低的情況下,地方上克扣或拖欠教師工資的現(xiàn)象還時有發(fā)生。這樣教師的生活就陷于更艱難的境地。很多教師不管生活多么艱苦,甚至辛酸,還是盡力維持著教師的尊嚴、體面與魅力,但教師的種種困擾是現(xiàn)實存在的。一些教師便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在節(jié)假日等業(yè)余時間從事第二職業(yè),這些行為在其他行業(yè)可能是被認可的,但由于你是教師,你就要做“孺子牛”,必須只能吃草而擠出來的一定要是奶;也因為你是教師,只能默默無聞、淡泊名利、任勞任怨、甘于清貧。上至教育部,下至地方,紛紛出臺措施禁止教師從事第二職業(yè)。這只是因為職業(yè)角色賦予你是教師,這就使你在家庭處在貧困的境況下卻面臨無能為力的尷尬,其間的沖突也是顯而易見的。
而在美國,如路易斯安那州,對教師外出從事工作及活動的條件是:一是教師被人邀請到校外從事某項工作或活動必須讓學校知曉;二是教師在校外工作以不影響校內(nèi)工作為前提。如果這兩個條件都滿足,教師在校外從事第二職業(yè)就不被禁止。
教師職業(yè)角色間沖突的產(chǎn)生源于“角色叢”中的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由前所述可知,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及家庭活動中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多個角色常常同時為他提出不同的角色期望,從而帶來教師行為上、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矛盾和沖突,其原因首先在于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理想化要求,社會對教師期望過高,教師往往難以適應角色要求,在自身角色的期望與被期望中,教師角色與家庭角色之間的沖突理所當然地顯現(xiàn)出來。
其次,來自教師的心理壓力,一方面,社會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師要應付各種考試、考查,這些給教師心理帶來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加快,對教師的職業(yè)素質(zhì)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教師難以在短期內(nèi)適應這種改革的步伐,這是導致教師心理壓力的另一個原因。正是這種種心理壓力,使他們不得不疲于奔命、努力工作,而無暇顧及家庭,不能很好擔負起家庭角色。
由此可見,教師所面臨的教師角色與家庭角色的沖突實質(zhì)上是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與個性的交融與摩擦的結(jié)果,是各種綜合因素的產(chǎn)物。當然,這些沖突在促進教師敬業(yè)愛崗、努力工作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非常明顯的,它不僅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生活質(zhì)量和自身進一步的發(fā)展,也影響到家庭和諧甚至社會進步,因此應該予以更多關(guān)注。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