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暫的情緒狀態。從心理學角度講,激情有激動性、沖動性和“二級分化”等特點。激動性是指激情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使人的身體內部突然發生劇烈的變化,人的表情明顯外露。沖動性是指激情不僅表現出強烈的情緒體驗,也還具有盲動性質。“二級分化”是指激情一旦與現實融合,便立即顯示出積極的激情(建設性的激情)和消極的激情(破壞性的激情)。我們需要的是積極的激情,需要的是建設性的激情。激情,對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愛默生說:“沒有激情就不會有任何偉大的成就。”把激情帶入教書育人的生活之中,他一定會感到自己的人生很有意義,而且會千方百計地去充實人生、豐富人生,他的生活也就一定會是愉快的、幸福的。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少數教師卻缺少激情,甚至激情泯滅。這種情況的深層原因在哪里?
一是自我意識的弱化和價值取向混亂。自我意識是心理結構的一部分,是作為主體的人對自己存在的認識和把握,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形式。其中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核心,是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基礎。人們常說,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戰勝自己,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正確認識和把握自我是戰勝自己的前提。激情差的教師往往認識不到自身的人生價值,認識不到教育教學崗位之珍貴無比,甘于在平淡無味的環境下生存,“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沒有領悟到只有個人認定的價值與社會認同的價值得到和諧統一時,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價值。
二是理想信念的丟失。理想信念的心理結構是人們理想信念形成的目標,是理想和信念在心理層面的穩定的結合體。理想是從觀念形態上對現實的超越,是人們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而信念是建立在認識和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思想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自我認為正確并堅信不移的觀念。教師的職業理想信念是其獻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激情生發于理想信念之上,有理想信念,才有激情迸發,才有執著追求。現在有少數教師,在世界多姿多彩的誘惑面前,在無比多元的生活方式的時代,不知所措,教育工作產生倦怠感,甚至迷失方向,追求榮華的物質生活和豐富多彩的享樂生活內容,對教師角色的認同程度較低,對教師需要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的職業心理準備不夠;他們忠誠于教育事業的“忠誠度”不能達到一般要求。在他們的眼中,教書或許是人生中不得志的一個平淡無趣的職業。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愿干。缺乏生活激情的人大都是理想信念的認知結構建立得不夠牢固,人生就像沒有航向一樣,在大海中搖曵。
三是事業失敗的沮喪。該得而沒得,而失榮、失勢、失利,而衰落,而朽敗,而凋殘,就是失敗。一個人在追求事業或立志成才的過程中,失敗往往多于成功,即使是偉人或名人也是如此。研究表明,人的內心是積蓄過去的經驗和情感的巨大心理倉庫,里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當人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結果總是失敗,就會失去努力奮斗的勇氣。失敗是一種負性心理刺激,它的出現,肯定是意味著機遇的喪失,利益的喪失,在失敗者的感情上肯定會出現暫時的不愉快、痛苦,如果不能登高遠眺,就會想不開,就會沮喪,精神不振,從此開始頹廢,有的甚至會采取過激的態度,或是做出傷害社會、傷害他人的破壞性行為,或是做出自虐、自殘、自棄等損害自己的行為。
四是自卑頹廢的羈絆。自卑,是人對自己的不恰當認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頹廢指的是荒廢、沒落的心理表現。凡自卑頹廢者,喪失了進取心,喪失了奮斗心勁,因而沒有前進的動力,缺乏向前闖的精神和催人奮進的朝氣,其靈魂空虛到了極點,他們對現實感到乏味、厭倦和無聊,對社會的發展失去了信心。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這種人不做一點正事,使他們心甘情愿地丟掉了人的本性,而去一味地追求‘幸福’,只想吃得好、喝得好;它把丑惡的物質享受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毀掉了一切的精神內容。”自卑頹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腐蝕劑,它引發教師用無所謂的眼光看世界,用無動力的情緒思考社會。
五是自滿自足的心理偏差。知足,是對現狀的滿足。有的教師或在教學上、或在專業上、或在研究上有了一點成績,就躺在功勞簿上,貪吃貪玩,忘乎所以,沒有新追求,沒有新挑戰。有的教師存在攀比心理,認為別人都在玩,我干嗎要那么嘔心瀝血地進行傳道授業?別人都在瀟灑,我為什么要廢寢忘食地開展教育研究?于是就不再主動探索,不再積極面對競爭,令人惋惜的是那些半途而廢的教師,已經走到了一定的程度竟然停了下來,以致與優秀教師擦肩而過。
生活是一條河,失去激情的歲月就如一條冰封的河流,雖然河水依舊流淌,卻失去了波瀾壯闊的美。如何再度讓真情汩汩流出?讓環繞身邊的“太陽”融化冰封的世界,讓教育教學工作永遠充滿激情,我們必須在以下方面著力。
一要著力精神滋養。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人要有精神,得有信仰支撐。信仰是人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總看法、總方針,是對某種主張、主義或價值理想的極度尊崇和信賴的境界或狀態,寄托著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關懷,它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的核心部分。科學且正確的信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向前發展的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動力。精神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活力。有專家學者提出應對國民扎扎實實地開展“四信”教育,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信心以及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這是非常必要的。偉大事業需要有偉大精神和崇高信仰,在教師中廣泛進行必要的價值導向顯得尤為迫切,進行強有力的精神培養顯得格外重要。
二要挑戰自我,制定“生涯計劃”。找回激情,就要勇于自我挑戰,流水只有遇到阻礙,才能激起浪花。人要給自己設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動力,因為人的行為特點是有目的的行為。要能結合自己特點,制定遠期和近期的“生涯計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清人鄭板橋用詩告訴我們,對人生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要有鐵一般的決心,鋼一般的意志,不僅要“咬”住它,而且要一咬到底,決“不放松”。同時還要采取“大目標,小步子”的辦法,逐步向高目標逼近。
三要保持適度的野心,以激情點燃激情。野心是以獲得好成績的誘惑來鞭策人。從心理學角度看,成績有提升自我評價、增強自信的作用。拿破侖曾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民教師的目標就是當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成名師,成為教育家。可以說,保持適度的野心,把目光盯在遠處,保持進取姿勢,是拯救激情的有效途徑。
四要正確地認識自我,欣然地接納自我。正確認識自我是建立健全自我意識的基礎,有利于調適現在的我和構建未來的我。德國著名作家約翰·保羅曾說:“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自己。”只有恰當全面地認識自我,才能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逐漸達到統一。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體現自我的魅力、美感、創造力和和諧的韻律,這是人類健康向上的本能的力量。世上無完人,正如“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候,只有永遠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有永遠不被卑下的情操征服罷了。”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應該全面完整地接納自我,這是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個性,也是挖掘自我潛力的條件,還是重新燃起激情的必由之路。
五要提升自身品位,在創新中保持激情。品位是職業生活的重要因素,根據定位原理,品位就是外界特定個人的定位,并將這個定位作為標簽,成為代替特定個人的簡潔概念。例如魏書生,你一看到這個名字,馬上想到的就是“全國著名教育改革家”,這就是魏書生的定位,以及個人的標簽。人在社會中生活,應根據自己職業生涯定位,為自己設計一個合適的名聲,然后有意識地將這個標簽讓他人接受。人在社會中生活,不能糟踐自己的名聲而碌碌無為,不能褻瀆自己的名聲而玩世不恭。教師提升自己的品位,就是在經營你人生的未來。人生是寶貴的,沒有人能夠第二次得到它;人生是短暫的,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只是一個小小的漣漪。惟其寶貴,惟其短暫,才引得古往今來的人們以十分的虔誠、百倍的熱望去探尋人生的真諦,去追求更大的人生價值。人民教師要在平凡中捕捉激情,在求新中保持激情。要讓自己找出激情,就得學會在意自己的行為,欣賞平凡的點點滴滴;要讓自己激情常駐,就要設法讓自己永遠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就要不斷地汲取知識理論養分,就要接受實踐的鍛打,用勤奮凝聚成璀璨的生命足跡,讓自己的人生名片熠熠閃光。
伏爾泰曾說:“激情,就是鼓滿船帆的風,風有時會把船帆吹斷,但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歌德也告誡我們:“誰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就永遠是一個奴隸。” 沒有激情的教師人生是乏味的,讓我們用激情燃起生活之光,用激情書寫人生前行的樂章。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廣播電視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