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有著諸如生動性、直觀性、信息豐富和效率高等優勢,在現代化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為人們共知。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在使用課件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其固有的缺陷。
一、弱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人格力量
教師應該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是主體,這種主導地位首先體現在課堂的組織與管理中。但在課件式教學中,教師地位退出,變成一個操作員,學生的注意力則大部分時間是集中在計算機終端或投影屏幕上,這就弱化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
教師讓位于屏幕,自然會弱化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教育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師生情感的交流,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實踐證明,道德、品行、儀態、生活、修養等良好的教師人格往往會深深地影響學生,成為他們最生動的榜樣,同時也會增加學生學習相應課程的積極性。而在課件教學下,學生沒有直接面對教師,聽到的不是教師自己的聲音,看到的不是教師手寫的字,也就較少注意教師的形體語言,師生之間真情實感的交流也會減少,因此教師的模范行為不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其人格力量也就很難直接感染學生,這會逐漸弱化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教書育人的目標也就無法達成。
二、阻礙了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發展
個性化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日益成熟的重要標志。但課件由于存在高度程式化、結構線性化、教學方式固定化的特點,會導致教師授課中難以及時更改,無法根據課堂上的變化及時并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同時,部分教材配備的相應課件在節省教師備課時間的同時也容易約束教師講課的思路,導致許多教師教學方法一個模式的弊端,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展示。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們往往能夠自由發揮,對不同的知識觸類旁通,最大限度地體現自己的教學風格。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專業知識基礎好,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不喜歡采用課件上課的原因。
三、不利于學生觀察力和邏輯思維的開發
課件的直觀形象性在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因為其自身存在諸如聞不出氣味,找不到手感等的局限性限制了對學生多感官通道觀察力的培養。如,一位教師在講數學課圓錐體這一部分時,制作了一個活動課件,將同底等高圓錐中的水倒入圓柱中,從而推出體積公式。其實,與其這樣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實物教具代替。
教育的一個方面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常規教學中,在問題講解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轉換時,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想象。其實,教師在黑板上留下的那塊空白,就是學生思維馳騁的空間,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演講和板書循序漸進,從而得到了鍛煉。此外,文字作為信息的一種載體,其功能正是在于促進學生概括能力的形成,如果我們盲目地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影像,就等于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機會。當學生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思路、線索進行人機交互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地思考,只能順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做一些簡單的應答,這樣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進步又從何談起?
四、不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和主動學習的發展
傳統的黑板教學中,學生面對的是教師和黑板,容易把注息力集中到教師所要講解的問題上。由于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件的極大興趣,這就誤導部分教師把過多的圖片和聲音插入課件中,即使一些簡單的概念定理都要以種種不同的方式顯現,甚至連屏幕上的一點點變化都要配上音響。這就違背了學生在認知事物的有限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認知規律,分散了學生的注息力,沖淡了學生對重點、難點的關注,最終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
此外,現代化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而許多課件是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互與反饋,實質上還是教師按既定路子牽著學生走,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點擊鼠標,一幅幅漂亮、精彩、活動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展播開來,的確頗具吸引力。如此,課件是在課堂上大顯身手了,可是學生卻只扮演了觀眾的角色,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長此以往,當課件的新異性消失后,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和熱情也會隨之降溫,這樣根本無法實現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最終目標。
總之,我們在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方式優點的同時,也一定要警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課件制作者能科學設置相關內容的內在銜接,充分考慮學生和學科知識的特點,將傳統教學手段的優點與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有機結合,那么必將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