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安全而健康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是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但是,如果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常常能看到校園暴力的影子,學校不再是遠離世間喧囂的一方凈土。參與暴力行為的學生年齡越來越小,手段越來越殘忍,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1]2001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對1萬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40%的學生在校內外遭遇過同學和社會青年索要財物;[2]2003年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49.2%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3%的同學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3]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人們不禁會問:校園暴力到底嚴重到什么程度?面對暴力,學生、家長和學校會采取哪些措施?這些措施有效嗎?
一、北京市初中校園暴力的現狀
校園暴力,也叫做學校暴力,本文對“校園暴力”的定義為:學校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或者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上學、放學路上發生的,運用軀體的力量,主觀上故意,客觀上侵害了他人的身體權、健康權或生命權,行為主體和相對人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學生的行為。
筆者采用自編問卷的方式,對北京市豐臺區和朝陽區的七所初中校園暴力基本情況進行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