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式班主任工作模式,即借鑒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方法,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以研究、了解學生為起點,運用尊重、同感理解、接納與關注等態度,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以及親子關系,在強化教育的體驗性與滲透性基礎上,促進積極的人際互動,創建良好班集體,引領學生感悟學習乃至生活的真諦,以最終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一、德育與心育有機融合的最佳選擇
在我國,往往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德育工作范疇,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心理輔導式班主任工作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并提出了三個層次的具體工作目標:(1)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傾聽學生、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2)關注學生自我意識的成熟,在幫助學生逐漸學會認識自己、調節與完善自己的基礎上實現心理成熟度的提升;(3)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努力通過多種體驗式活動激活學生情感、建構生命意義,培養情感豐富、有理想、有激情的一代新人。三級目標逐級提升,以關注學生心理成長為起點,最終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與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以說,強調教與學過程中師生整個心靈的參與、互動、互激與提升不僅是心理輔導在中小學實踐中進一步普及的產物,更是站在時代背景下、站在學生心理成長與心靈豐富的育人高度,對傳統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特點的揚棄,尤其是對以往工作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之弊端的有效克服,體現出濃郁的人本化教育傾向,因此,它是目前乃至未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最佳選擇。
二、在人的社會性發展之連續體中把握培養目標
教育過程就是促進人的社會化的過程,是促進學生從一個自然的生命體發展成一個健全的個體人、成熟的社會人以及合格的公民的過程,該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螺旋式提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養,強調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而心理輔導關注個體平和、快樂的心態,強調與他人的寬容與善處,強調對社會的良好適應,即強調個性的健全發展。如果從弗洛伊德的人格層次來分析,德育強調“超我”對“本我”的壓抑與控制,強調思想和行為的社會規范性與利他性;心理輔導則強調通過“自我”的調節,使三者達到平衡。也就是說,從二者所關注的結果來看,似乎始終處于對立狀態。但心理輔導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站在二者的交叉點上,從一個個體人到社會人乃至合格公民的連續發展過程來審視班級管理工作,充分意識到心理基礎在良好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凡人”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需要,以“超我”的境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逐漸發現自我,學會完善自我,加快超我的形成與發展,以最終在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個性的基礎上使他們成為健康社會的促進者、國家強大的生力軍。
三、在對學生給予充分尊重與積極引導中開展班級工作
學校心理輔導遵循教育模式來幫助學生學會自助,從這一點來說,其與德育所追求的形成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思路基本一致。但是,從心理輔導的“非指導性”原則出發,存在著“自然主義”的教育傾向,過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尤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輔導主張,強調通過輔導者的同感與心理支持,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學會接納自我、調控自我。這對于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似乎弱化了輔導者的功能,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發現,以此為原則進行班級管理,往往使教育走入放任狀態而難以自拔,而此種現象多發生在年輕班主任的工作起始階段。
與此相反,德育則以社會為中心,強調將社會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內化成個體信念。尤其是傳統德育,不顧及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要求學生都成為“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所謂的品德高尚的“完人”,于是,傳統德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本喪失,教育基本遵循著“外塑”的思路,強調說教和灌輸,用強制的手段讓學生接受某些道德規范。然而,從人的主體性特征來理解,每個人在對外界事物及社會準則接受和認同中均表現出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其決定著內化的取向、方式和程度等。如果上述過程是“處于某種壓力下,是被動的、是被控制甚至是被強制的,毫無自主性可言,個體就會產生自身的主體性受侵犯的感覺”(林斯坦),進而產生反感和抵制的心態,不但不會接受相關規約,反而會產生排斥心理,最終導致教育失敗。
心理輔導式班主任工作,作為現代學校德育的基本形式,充分尊重學生在道德學習以及自我完善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及生活實際,同時面對學生閱歷欠豐富、道德判斷能力有待增強的事實,強調教育者的引導作用,強調科學設計德育總體思路,找準起點、小步子、序列化、多形式、持續推進班級管理工作,通過平等互動、情境熏陶、主動探究等過程,努力幫助學生通過自我反省主動內化外在規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四、在強化學生的主動體驗與感悟中綜合多種育人方法
體驗,是一個人對當時情境的全身心融入,是集過去經歷、未來向往于此時此景的一種整體性思維過程,是人的全部心理因素的參與和重建。因此,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劉驚鐸教授提出了“體驗乃道德教育之本體”的主張。南京師范大學班華教授也認為,體驗是內化的必要環節,內化必須經過反復的體驗和實踐。實踐表明,傳統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育人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視了體驗與感悟這一道德內化的關鍵環節。由于缺少豐富的活動與情境,多數學生被動地體驗著學習的枯燥乏味,使德育工作被嚴重弱化。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點撥與引導,在僅有的一些活動中,學生們的體驗帶有更多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缺乏深層的反思與感悟,使活動流于形式。如在目前廣泛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有的教師只簡單地對學生提出紀律要求、作業要求,卻忽視了必要的思想引導,使活動的教育意義嚴重流失,活動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一句話,過多的知識、理性的灌輸剝奪了經驗欠豐富、思維尤其是反省思維欠發達的青少年主動體驗的時空,從而也勢必剝奪了他們反思、重建、完善自我的機會與能力。
心理輔導式班主任工作正是借鑒團體輔導的基本思路,在傳統的說理、榜樣示范、活動組織甚至是規范制定、行為訓練等過程中盡力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種種情境,幫助學生在全身心的參與中豐富種種感受;通過哲理性短文的品讀、日常生活事件的分析、榜樣行為的評論以及富于同感與質疑的談話等方式,促進學生的體驗豐富化、深刻化,并在師生以及生生的思維碰撞中深化感悟,以有效地促進教育要求與學生已有信念的聯系與融合,新的道德信念由此形成,進而提高班級管理的育人功能。
總之,幾年來的研究實踐充分表明,心理輔導式班主任工作符合教育改革要求,有利于班主任轉變育人觀念,更新工作方式,使班級管理的實效性明顯增強,該模式應該成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理想選擇。
(作者單位:北京順義教育研究考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