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風,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學風,關系到知識、學術的健康發展;學風,關系到知識界、學術界的聲譽和科學人才的成長;學風,關系到一個國家甚至人類對自然、對社會的態度……教育學風還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問題。
一、由季羨林提出“三辭”想到的教育學風問題
著名學者季羨林在《病榻雜記》中以真摯語言,請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及“國寶”三頂桂冠。這是三頂光榮桂冠,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而季羨林先生對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覺,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他的辭謝,不是虛偽的作秀,而是求實作風的表現。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令人錯愕的是,老人每每思及桂冠,屢屢堅辭不受。對老人的“純真”和“執拗”,感佩之余,讓人讀出這是委婉的反諷。季羨林先生以敬畏之心反諷了沽名釣譽之徒的淺薄與放肆。老人對“大師”這一稱號滿懷敬畏,因為大師是術業有專攻的飽學之士,是才高品亦高的耿介之人。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現實生活中,大師、巨匠、泰斗……成了一頂頂廉價的破氈帽,“給他點洪水,他就泛濫;給他個雞窩,他就下蛋!”糊弄了幾篇文字,就敢稱作家;搗騰出了一點名氣,就妄稱大師。[1]早在1998年季羨林先生在《關于當前學風的一些看法》一文中就指出:在我們國內有一極小部分“學者”,頭頂高級職稱卻述而不作,一篇像樣的論文也不寫。至于與他有關的專著和論文則視若路人,有關的中外學術雜志則更是陌生。看了這種現象,我有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感覺,難說我是杞人憂天嗎?[2]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在憂患之中慨然提出“三辭”,不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更是對當前的浮夸學風下了一帖清涼劑。看看我們當前的教育界,許多高校三天兩頭提出要“培養”出多少“大師”的指標,要把多少學科提升到國際領先的地位,孰不知“大師”不是“培養”出來的,用行政手段封贈的“大師”也未必是真“大師”,而一個學科的發展則需要遵循自身的學術規律。與其整日呼喚“大師”的橫空出世,不如先打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形成學術民主、自由創造的空氣。[3]教育學風不正,除了搞壞教育風氣,阻礙教育水平的提高;搞垮教育學者隊伍,培養庸人懶漢;拖垮中國教育,使其無法立足于世界外,更為嚴重的是影響我們的下一代。若任其發展下去,季先生“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感覺,就不再是感覺而是現實了。
二、新世紀端正教育學風教育評論不能缺席
我國的教育學風問題,令許多有識之士憂慮和反思。教育學風不正現象是社會大環境、教育界及其學者自身狀況共同作用的結果。應當說外部社會環境更具根本性,其中包括社會對教育事業的功利要求,強調教育的工具價值,以及市場經濟對教育的負面沖擊等因素。還有教育內部的因素:諸如有些學者或缺乏毅力或不甘寂寞,往往受功利的驅使,不認真做學問,急功近利;學術創新不是在求實的基礎上進行,而是大做名詞游戲,嘩眾取寵;更有薄行而無俊才者,剽竊他人之作據為己有;在評價研究成果時,只講優點不講不足,甚至無原則地抬高和吹捧;博士生碩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嚴格的學術標準,“嚴進寬出”不利于培養優良學風,相反助長了“混學位”的思想;對學術的“量化”管理和“時限”管理,既不利于學術積累,又助長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等等。表面上看是一種學術規范的缺失,但實質上反映的是學術研究中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學術發展內在機制的整體缺失。
教育評論應該是保證教育界弘揚優良學風的重要監督機制,然而,教育評論開展不足,且存在著隨意、功利、庸俗、空泛諸多弊端。長期以來,教育評論總是開展得不好,現已受到不良學風的干擾。要把教育評論開展好,糾正不正之教育學風,有三種錯誤觀念首先要糾正。第一種錯誤觀念是批評某人的教育著述或行為,就是對某人不利或與其為難。形成這種看法與中華民族有一種“隱惡揚善”的倫理傳統,不贊成公開說別人的缺點有關。實際上,認真的、嚴肅的教育評論是“與人為善”,對對方有利對教育發展有利,而不是什么和某人過不去。第二種錯誤觀念是某人一旦受到批評,其教育著述或行為就一定有錯誤、有問題,至少是水平不高。事實上,任何教育著述或行為都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所以,要把批評看成是教育發展的正常行為,提倡批評和反批評,不要大驚小怪。第三種錯誤觀念是評論者一定比被評論者高明。如果懷著這種想法開展教育評論,其結果必然是意氣之爭,對教育的發展毫無益處。評論者與被評論者是合作的伙伴關系,目標是一致的。
糾正上述幾種錯誤觀念的同時,我們應當樹立起一種正確對待教育評論的態度,把教育評論看做是糾正不正之教育學風、促進教育發展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評論應該是明辨是非正誤,達到共同提高目的的園地,而不是較量高低直到把對方打下去的擂臺。我們不僅歡迎批評也歡迎自我批評,教育評論應當追尋新的思想溝壑,要樹正氣。新世紀,要開展健康的教育評論活動,必須解決好如下十大問題:教育的政治性與學術性辯證統一問題;“雙百方針”的貫徹問題;正確對待批評問題;教育評論家隊伍建設問題;認真履行教育評論的社會職能問題;教育評論家加強學習的問題;倡導求真的學風問題;提倡科學態度、弘揚科學精神問題;講究評論方法、注重評論實效問題;教育評論獨立品格的形成問題。[4]教育評論是保證教育和教育界遵循學術規范的重要監督措施,其輿論導向對凈化教育學術環境、匡正不良教育學風、推動教育發展能發揮積極作用,這是因為教育評論直接對教育文化進行干預、闡釋和判斷,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程度上影響教育的風氣。
三、新世紀教育評論的現狀與作用
新世紀是一個教育文化催生并造就教育評論的時代,這是一場教育評論不能缺席的教育文化盛宴。然而,當教育評論介入教育文化運作之后,我們似乎不應僅僅為擁有可圈可點的教育評論著述而鼓與呼。曾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文化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說過,文化的可貴應該在于它擁有的一份時代覺醒和社會批判,喚醒社會成員的反省能力,把他們導向人的全面解放。循此正視我們的教育評論,作為教育評論學研究者,有骨在喉,不吐不快。
教育評論在我國教育界仍然是一個薄弱的領域。目前,我國雖然有大量的教育評論著述問世,但其中更多的是推介式評論,真正站在評論家的立場,面對社會、讀者和作者,進行切實評論的著述只占一部分。對教育文化批評式評論也因評論者和編者怕得罪人,怕惹出筆墨官司而步履艱難。那么影響我國教育評論發展滯后的癥結何在呢?一般認為:一是教育界對教育評論不夠重視;二是教育評論家隊伍缺乏;三是教育評論陣地稀少;四是平庸和人情評論的存在。應當承認,上述問題的確是當前教育評論存在的問題,但它們卻并不是根本的癥結。筆者認為,當前教育評論最關鍵的問題是,對教育評論作用的理解。教育評論是教育評論主體對教育文化的介紹、鑒別和評說,它的服務對象是讀者。這一點在教育界似乎已達成共識。但我們的教育學術界在更多意義上或曰實際上,是將教育評論理解為一種純粹的宣傳手段,在教育圖書評論上尤為突出。有些教育評論文章(尤其是教育圖書評論),確有不顧作品的實際內容、相互抬高、吹得天花亂墜的傾向。更可悲的是有些教育著述尚待問世,叫好聲卻已連綿不斷,讓人不敢相信這“是真是假”。所謂“純粹”,即為了教育文化主體個人的利益。比如教育圖書評論可以帶來圖書的銷售、評獎以及作者個人聲譽諸多好處。這其中也有許多難言之隱,似乎是可以理解的。而教育評論的本質作用卻正由于這些“可以理解”而蛻變為不可理解。
教育評論從本質上說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對教育文化進行鑒別、評說產生社會輿論作用,從而使教育在社會文明建設和人自身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教育評論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它在教育發展中擔負著特殊的社會作用。第一,評介作用。教育文化只有通過教育評論活動的推薦、傳播、宣傳、評介,才能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所知曉、所接受、所利用,使優良的教育文化充分發揮其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第二,升華作用。教育評論之所以能對教育工作者予以指導,就在于教育評論對紛繁的教育文化不僅有所鑒別推薦、有所贊賞、有所批評,做到“評理若衡,照辭如鏡”,而且對其思想內涵還有所發揮、有所提高,做到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第三,推動作用。它一方面積極肯定和推薦好的有利于教育發展的教育文化,另一方面又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批評不良的教育文化,推動教育事業的更大發展。
當然,強調教育評論的社會作用,并不是說教育評論是萬能的。這就涉及到教育評論的另一個主要癥結,便是我們的教育評論缺乏公正、客觀,不具有自己的獨立性與權威性。這一點與上一點直接關涉,正因為一部分是為了個人的目的,所以教育文化主體與評論者合作雙簧的現象就客觀存在著,平庸、人情評論不少。也正是因此,使大眾不能放心地借助教育評論著述,對教育形成自己的判斷。本文所強調的是教育評論的公正、客觀,而不是在強調一定要以否定來評判教育文化,捧殺與棒殺都不應當是教育評論的正確功用。只有客觀、公正的評論,才能保障教育評論的獨立性與權威性,也才能幫助大眾正確認識教育文化,并利用教育文化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要使教育評論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就需要教育評論者的素質不但有教育理論水準和正確的公允的判斷力,更要有堅持這個水準和判斷的勇氣。另一方面,也需要相應氣氛的營造,有了一定的氛圍,才能有獨立、權威的評論者群落產生的溫床,也才能有保障這個群落得以生存的土壤。這一點需要教育界、學術界、輿論界等的支持,更需要有關部門的倡導和培育。
四、新世紀教育評論家的覺醒與發展
新世紀,是我國教育深刻變革的時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發展到今天,就得要有教育評論。因此,當務之急是呼吁開展教育評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提倡教育界開展學術爭鳴,反對一言堂,改變只能聽到一種聲音的狀態,在今天就顯得尤為重要。從事教育評論活動的教育評論家要以追求真理為已任,所能做的和應該做的是:堅定不移地把教育實際與教育科學結合起來,依照有利于教育事業發展的原則,引導教育工作者探求教育真理和實現教育價值。然而,當前我國教育評論出現了一種只褒不貶,甚至褒之過分的現象。如果我們的教育無可貶之處,那當然可喜可賀。事實上,我國教育在興旺發達的同時,出現了許多需要批評的地方。就教育評論本身這種礙于“面子”的人情評論,已到了非批評不可的地步。我們的教育評論家不應是教育的美容師只粉飾教育,而應是教育“這棵參天大樹的啄木鳥”。教育評論家不加強自身的德、才、學、識修養,就無力為教育發展保駕護航。因此,教育評論家要站在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高度,對中國教育進行恰如其分的褒貶,推動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目前,遠離教育實際的引經據典、照搬外國,封閉于孤芳自賞的書齋,沉醉于玄而又玄的教育評論固然可悲;然而,趨時媚俗用經營手段操作教育評論的商業性行為,更是教育評論之大忌。越來越多的肯于用自己頭腦思索的教育評論家,正在自覺以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論學體系,客觀、公正地評論中國教育。
教育評論的軟弱,從客觀上講,一是由于我們的教育學術界人際關系始終錯綜復雜;二是由于我們的報刊等學術媒體為避免得罪人和筆墨官司,一般不太愿意刊發批評式教育評論;三是不少人對教育評論缺乏理解和尊重,懷疑教育評論的學術性。另外,教育評論的軟弱還因為教育評論處在幼稚期,如同正在學步的幼兒,需要各方面的扶持和幫助。教育評論終歸要走向成熟,走向成熟的教育評論是評判和鑒別教育文化優劣、辨析教育思潮、探索教育規律的教育科研活動,是聯系教育內部及教育與社會各方面的橋梁,是保證教育文化健康發展和繁榮的正確途徑。21世紀,在錯綜復雜五彩繽紛的教育現象面前,教育評論家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論個性,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努力做出盡可能符合實際的判斷和評論。高水平的教育評論能幫助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和認識教育文化的精髓,提高人們對教育文化的鑒別能力,也能影響大眾的教育消費取向。教育評論要發展,必須爭取評論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雙百方針”在教育科學領域的貫徹不受干擾。教育評論需要有攬古今中外之珍奇于襟懷的博大胸懷,不蹈故常,不計個人恩怨之氣概。教育評論重在建設,而對教育的公正批評正是建設性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如物質上的建設就是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再改造一樣,教育評論就是通過對教育事實的分析、評說,澄清教育是非來揚棄教育的舊觀念,形成和發展新的教育觀念,因而一定是建設性的。
五、新世紀教育評論應大力倡導優良教育學風
新世紀,我們如何開展健康的教育評論呢?第一,要選擇有評論價值或適合于評論的教育文化。一般應從教育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兩方面考慮,而不是以評論者個人的主觀意愿。第二,教育評論一定要抓住教育文化的特點,好則說好,壞則說壞,以評促建,重在建設,并且要講明好在哪里,壞在哪里,讓人讀過心服口服。即使是好朋友,也不要做那些捧場文字,而應講究科學,講究公正,講究學術良心。第三,要對所評教育文化內容適當闡述,給人以更多的關于教育評論對象的信息,做到“評”與“介”相結合。一些教育評論變成對所評教育文化的簡介是不行的。相反,一些教育評論讓人看不到所評教育文化的梗概也是不成功的。好的教育評論,應在評論過程中,有意識地、巧妙地把所評教育文化的內容滲透其中,做到“評”中有“介”,“介”中有“評”,使“評”與“介”有機融合為一體。第四,好的教育評論不應該僅局限于對所評教育文化的評說,還應該對與其相關的教育文化作比較分析。任何一種教育文化都是在借鑒前人創造的教育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要闡明它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就必須將它與其他教育文化進行比較,以說明它的創新之處,以及對教育和社會的貢獻。無論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評論都應做到這一點。第五,好的教育評論不應該局限在評論某一教育文化上,應該就事論理,生發開去,以新的思想和觀點給人以啟發。但這要恰如其分,切不可舍本追末,畫蛇添足。
新世紀,通過教育評論要倡導以下幾種優良教育學風。第一,要提倡創新的學風。江澤民同志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育領域無論是教育理論還是教育實踐,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總在原起點踏步停滯不前,教育的生命就終結了,人類也就無法進步了。教育如何創新?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回答它要有科學態度和方法。首先,要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開放心態,積極吸收古今中外已有的優秀教育文化。同理,也要積極吸收教育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內,能為教育所用的優秀成果。其次,要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時代變遷,伴隨著會有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方法,我們要善于吸收新的材料和方法,實現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再次,要提出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第二,要提倡求真的學風。求真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執著的敬業樂業精神,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刻苦鉆研教育業務,花大氣力,下苦功夫,研究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現狀。通過對大量的復雜的感性材料的歸納、分析和判斷,對教育文化做出科學的理論概括和合理的實踐改革。第三,要提倡嚴謹的學風。凡是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必須養成嚴謹的學風。我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養成嚴謹之學風,給學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其從小就受到熏陶成為學風嚴謹的人。第四,要提倡刻苦的學風。做學問的學者,求學的學子,要想有成就,都必須刻苦鉆研,“浮躁”、“急功近利”是無法求取“真經”的。第五,要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我們要克服一切困難,創造教育健康發展的民主氛圍。倡導批評和自我批評之風,達到對有缺陷的教育文化能秉筆直書、真誠幫助,對錯誤的教育思潮和不良教育學風敢于批評、以理服人。
注釋:
[1]秦寧.季羨林辭“大師”是委婉的反諷[N].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