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部署下,如何正確理解師德與師能之間的關系,努力把“塑師德”與“強師能”緊密結合起來,力求做到“以德立教、德識相長”,就成為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什么是“德識相長”呢?筆者認為“德”即“師德”,所謂“師德”就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職業道德觀念、品質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調節教師與他人、集體、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其發展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不斷充實自我,從而發現生活的意義,獲得自我實現的過程?!白R”即“才學、見解”,它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積累豐富學科知識、博學多才的綜合呈現。“德高為師,學高為范”,“德識相兼”,才能贏得崇高的威望。
筆者認為要樹立良好“師德”,首先須有堅定的信仰。一個有著堅定信仰及遠大抱負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情的人,一個生活充實而具備廣闊胸襟的人,一個不會唯利是圖的人。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楊雄里教授說過:“追求就是信仰,信仰就是選擇”。筆者認為大凡偉大的時代都呼喚學者首先具備堅定的信仰和遠大的追求,有了他們,國家才有了無限光明的前途。
回眸大氣磅礴的唐朝,從初唐到盛唐,大多數文人及官員都有著執著的事業追求及奉獻的英雄主義情懷。從“初唐四杰”到李白、杜甫,他們都有著堅定的信仰及遠大的追求,從容不迫,自信而坦誠,從不輕言放棄。“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創造機會,報效祖國和人民?!靶腥f里路,破萬卷書”,努力拓展視野,增長才干。
現當代的許多英模,他們也都有著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求索精神。這些都源于他們擁有著堅定的信仰。從戰爭年代的英雄到和平時期的科研人員,從方志敏、江姐到“兩彈一星”等。當代英模方永剛同志說過,自己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忠實追隨者。他說:“不管癌癥是中期還是晚期,我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因為信仰的堅定,不懈追求,任何艱難險阻都是可以被征服的!
人活一世,或許很難永遠一帆風順的。比如方永剛同志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自幼就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艱難。上大學期間,蓋的是救濟被,拿的是甲等助學金。家庭的窮困從來沒有讓方永剛同志抱怨過,更沒有讓他心生自卑。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始終心懷感激之情。他刻苦學習,憑著好學上進的實干精神,考進了大學,優秀畢業并分配了工作。但他一生磨難,命運多舛:1988年做了一個闌尾手術,1993年不明原因貧血,1997年遭遇車禍,現在又得了結腸癌。
但他從來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勇敢抗爭,頑強拼搏,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工作這項事業中,譜寫出一曲壯麗的人生詩篇!如果我們都能夠像方永剛同志那樣,有著堅定的信仰和剛強的意志,樂觀地對待生活和工作,就一定能夠生活得更充實、更快樂、更富有。
儒家學說告訴我們,身為知識分子更應該要“知足常樂”,安于“窮困”,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弘揚“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回也不改其樂”的傻子精神,努力以自己的學問報效祖國。沒有了強大的祖國做后盾,就沒有個人長久的安樂窩。家國一體,榮辱與共。
當然,要報效祖國,僅靠堅定的信仰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真才實學,真抓實干,樂于奉獻。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教師必須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思想出發,涵養“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犧牲精神。身為當代學人,不能斤斤計較個人恩怨,要有“我不下地獄,誰下?!”的奉獻精神。
方永剛同志6年來累計完成1000多課時的教學任務,年均超額完成200%的教學工作量,連續多年教學質量被學院評為A等,始終堅持用奮斗不息的精神勉勵自己,同時,他還利用課余時間為學院教職員工和學員舉辦了200多場學術講座。在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的情況下,他一方面以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毅力與病魔作斗爭,一方面爭分奪秒地抓緊工作。在做牽引治療的情況下,住院108天,他一連看了43本書,并完成一部30萬字的專著《亞太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即使是一個健康狀況的學人都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
北大的許多老教授們至今仍然居住在簡陋的空間里,當年他們為新中國培養了無數棟梁之材;錢鐘書先生的遺孀楊絳先生把自己及家人的所有稿費八十多萬元全部捐獻給了國家,而自己居住的小家的地板卻都還是水泥的,陳設著破舊不堪的藤椅,簡陋的書桌。因為他們當初選擇回國參加祖國的和平建設,早就放棄了國外許多優越的物質條件的享受。他們用自己的一生來實踐自己“落葉對根的情意”,任勞任怨,報效祖國。
在社會主義建設長期處于初期的狀況下,如何抵擋住來自外界的錢權的誘惑,始終堅持自己的為人原則,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境界呢?在社會法制不夠健全的今天,除了他律外,更重要的是始終堅持自律的原則。光亮處及陰影里都能襟懷坦白,表里如一。著名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說過:“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種“硬漢子精神”應當始終堅守把持。
孔子曰:“政者,正也”。“正”乃為政之本,“行政”者當“行正”也;其要義,在于教人按本分辦事。干部的本分是公仆,教師的本位是育人。只有牢記位、定好位、做到位,不換位、不缺位、不越位,盡其職、負其責,才能秉持公正,坦蕩磊落。一枝一葉總關情,只有那些“德識相長”、想育人之所想、急育人之所急、努力為辦好教育做實事的人,才能最終贏得人們的擁戴。
身為高校教師,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斷加強業務學習,立志做事,精于做事,勇于改革創新,而不能怕吃苦受累,凡事斤斤計較?!笆陿淠?,百年樹人”,要靜下心來、彎下身子,為學生解難事、做實事,耐心細致,而不要走過場,欺世盜名。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果自己周邊的人們都紛紛為評職稱等利益而投機取巧時,你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踏實為人的原則立場呢?我們可以很簡單明了地批評學生考試的作弊,然而事實上,現實生活就是一個真實的考場,我們每個人都得交出自己的答卷,讓自己的誠信與信念接受嚴峻的考驗。放棄這個底線,就意味著不再能夠為人師表,起碼在心靈深處就有缺陷。言行不一的困惑將束縛自己的手腳,成為前進的障礙。
在新時期和諧校園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有了更新的要求。身為高校教師,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常修為業之德、常思怠惰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真正經受住利益、金錢、名望的考驗。新時期的高校教師必須是博學多才,終生求學的人;是思想解放觀念超前的人;是掌握學習技巧和能夠消除學習障礙的人;是令學生信服的心理醫生,同時,更應該是有“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的人。
“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同流合污,而堅持真理誠信,不做虛假的業績糊弄人,踏實敬業,不投機取巧,力求“以德立教,德識相長”,成為無愧于時代的知識學人?!盎畹嚼?,學到老”,生命不止,追求不息。
?。ㄗ髡邌挝唬簭V西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ㄘ熑尉庉嫞和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