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產生的新觀念對傳統的教師觀念帶來了沖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師德問題成為倫理學、教育學等眾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師德評價也成為教育評價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環。
師德評價是人們依據一定的標準,對教師行為做出善惡判斷、確定其道德價值、表明自己褒貶的一種實踐活動。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普遍都能認識到師德的重要性,在教師評價中大多是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評價,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困難,師德評價工作的實際效果不令人滿意。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是師德評價只是一種“花架子”,依舊是重教學實績輕師德,二是師德評價成為“緊箍咒”,將師德評價看成是對教師的規制。另外,對師德評價僅僅停留在“打分”或學生評價層面,有的學校對師德強行量化,但無法設定具體合理的量化指標。大多數學校沒有專職人員研究和從事師德評價工作,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師德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使師德評價無章可循。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師德評價標準、方式單一無差異性,造成師德評價沒有針對性,評價的結果偏頗,不但對師德評價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無法規制師德缺失的現象,反而打消了教師的積極性,使評價背道而馳。
一、挖掘師德評價的問題
1.師德評價研究較籠統、缺乏操作性
人們在闡述師德評價的原則時,基本上沒有具體的解釋在實施中遇到阻力時該如何辦。理論研究的缺乏針對性,使得在實踐工作中,缺乏明確的價值取向,致使關于師德評價的原則成為“空話”,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在開展師德評價時,自行其是,沒有實質性原則可依的師德評價工作散漫而無效。
師德評價也沒有分層次的討論,在研究師德評價的方法時,高校教師師德評價的論述多于中小學教師的,而且也沒有專門的研究區別論述。筆者認為不同的評價方法的使用應區別對待。實踐中,對于中小學學生參與對教師的師德評價,與其說是師德評價的創新和改革不如說是一種“花架子”、形式主義,不但對師德評價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反而打消了教師的積極性,使評價背道而馳,有失偏頗。有些中小學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效仿高校的師德評價制度制定了《某某中學師德評價辦法》,其核心內容就是將師德的評價權完全交給學生。有的不但沒有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樹立良好師德的初衷,反而使原本和諧的教師間關系變得緊張,干群關系矛盾日益顯露,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極度減弱、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下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比以前多了……
2.師德評價過于注重獎懲功能
目前師德評價的研究,注重評價的獎懲功能,很少關注教師的生活,出現了教師們像當年考學歷達標一樣重視自己的師德考評結果。這也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師德評價本身具有規制和激勵功能,在研究和實踐中并沒有分層有重點地展開。實踐工作中出現了重規制輕激勵的現象,全國很多地方實行“一票否決制”,大大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甚至給他們沉重的壓力。目前,我國并沒有有效的師德評價體系,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逐漸形成一種單一的兩維目標模型,全國基本上大同小異,一些學校自行操作,甚至在操作上流于形式。如果只是按照目前單一的模式開展師德評價,必將出現師德評價不是走形式,就是出現評價結果與目標的偏頗。
3.師德評價的時代觀較滯后
雖然有些學者看到師德評價標準的善惡觀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在研究中并沒有把評價的標準結合素質教育等特點做詳細的研究。以前教師加班加點、主科占副科、滿堂灌、強迫學生學習、拔苗助長,這一切被視為好的;哪個學校補課越多,哪個教師把學生留得越晚,越被視為敬業;體罰學生、語言尖銳地對待學生,被認為是對學生嚴格管理,是好教師。然而這一切都大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則是惡的。由于評價依據的復雜性、標準的多樣性,師德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無形中都增加了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難度,致使許多學校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的一些教育行為在評價上不一致,甚至有失偏頗。評價標準的善惡觀隨著時代的更替應該更加豐富,筆者認為師德評價標準的理論研究應在實踐運用中不斷加深。
4.師德評價模型過分量化,體系不完善
我國關于師德評價除了出臺了關于師德規范方面的要求外,沒有師德的可操作性的體系。目前,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普遍都能認識到師德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困難。師德評價在教育實踐中喊起來重要,說起來重要,但做起來、評起來不重要。重教學實績的評價,輕師德評價。教學實績的評價易量化,易操作,師德卻難以把握。對師德評價僅僅停留在“打分”或學生評價層面,有的學校對師德強行量化,但無法設定具體合理的量化指標。大多數學校沒有專職人員研究和從事師德評價工作,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師德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使師德評價無章可循。一些學校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自行操作,甚至在操作上流于形式。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師德評價模式的合理化,國家和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師德評價的有效性。
研究發現,雖然學者依據不同的標準建立了各種模型,比較一致的是各種模型都是根據師德的內容,通過權重來得出評價分值。這都對師德評價的實踐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筆者發現目前師德評價模式和評價方法上過分量化。為了取得獎懲的直接依據,現行師德機制和模式往往要求評價結論具有較高的概括性。因而要求在方法上,較多地倚重定量分析。即使有定性分析的結果也要進行量化表述,以得出表明評價結果等級的數據。由于師德的特殊性,對評價方法的選擇應更強調分析性方法的運用。例如通過面談、非正式交流等形式發現教師的真實面,進而發現師德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的意見與建議。
師德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個人道德良心和責任心,那么建立相應科學的識別規范和識別系統,就會使得面向師德的評價模型在實踐的應用中擺脫一定的限制,真正實現建模的意義及其對教師的激勵作用。
二、探析師德評價的對策——構建分層分類的師德評價體系
通過剖析問題,筆者認為師德評價現狀之所以令人不滿意,最關鍵的是缺乏有效的分層分類的師德評價體系。正如我們所知,師德評價有規制和激勵作用(分層),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分類)有著不同的職責,其教師所承擔的教學育人工作有著獨特的特點,不同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有著顯著的差異,以單一的標準去評價師德勢必會在實踐中產生偏差。因此,構建分層分類的師德評價體系十分必要。筆者根據以上對師德評價的解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構建分層分類的師德評價體系(見下頁圖表)。
1.體現分層,以激勵目標為主,關注教師生活
師德評價對于教師的行為具有規制和激勵作用,整個評價體系的目標應該是以激勵為主、輔以規制。筆者認為作為一項評價機制,最重要的就是從激勵層面做文章,關注教師的生活,盡可能地改善教師的生存空間,引領教師在實踐中積累情感體驗,更多地站在教師的心理角度去考慮問題,給他們以更多的尊重,為他們創造寬松的環境,拓展發展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加自由的個性。在思想上善于自我激勵,在見識上博采眾家之長,在前進中磨練,從而使善良、公正、責任等道德規范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師的真實生活,在感受著師德帶來的敬業樂教的愉悅中,自主建構起一份有意義的人生的職業操守。
2.打破缺乏針對性的評價原則、單一的評價標準
國家和有關部門應該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師德評價的原則,并且出臺結合時代背景和我國素質教育特點的新的評價標準。如果不能在觀念層和教育理念層確立起統一科學的師德評價標準,就必然會影響到評價的有效性。根據師德評價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師德評價應在明確方向的前提下,對實踐中有沖突的問題制定實施細則,規范和指導師德評價工作有效、公正。另外,設立專門的機構分管師德評價工作。各個學校設專職人員研究和從事師德評價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師德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使師德評價有章可循。
3.體現分類,根據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特點使評價工作差別化

在開展師德評價時要將各級各類學校區別看待,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理性思考、謹慎操作。當然這就需要在調查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確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師德評價的方式,深入研究和思考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比例在不同的階段如何分配和運用,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比如說,由于認知水平不同對于學生評價師德的比例應該有所區別,小學階段學生評價師德只能作為參考,而高校學生評價是重要依據。而且,對于定性評價也應該根據不同層級確定比例,制定評價的內容,改變“泛泛而評”的現狀。由于師德的特殊性,對評價方法的選擇應更強調分析性方法的運用。例如通過面談、非正式交流等形式發現教師的真實面,進而發現師德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的意見與建議。
4.簡化評價指標,規范整個評價模型
目前,整個師德評價模型的指標非常多,評價的流程也十分復雜,應該簡化評價的指標,使繁瑣的不易區分的項目變得簡潔、易操作,使整個評價的機制充分地體現激勵性。具體在實施中可以建立教師師德成長檔案表,只記錄和考核結果中最不滿意的某一項評價內容,具體的分數省去,并針對不太滿意的項目采用調查、訪談的方法幫助教師改進。同時,考核結果不與教師工資等掛鉤,對于考核的所有內容都突出者可以鼓勵開設一次諸如以師德為主題的公開課等精神獎勵。另外,應廢除“一票否決制”。
總之,理論上,不斷挖掘師德評價的內涵,結合時代的變化明確評價的標準,國家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予以保證;實踐中,從師德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果的激勵目的出發,各級各類學校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規范師德評價的模式,在操作上避免完全量化,使評價除發揮獎懲功能外,更加關注教師的生活,從盡可能地改善教師的生存空間出發規范并確立整個評價機制,最終建立分層分類、科學、規范的師德評價體系。相信通過理論上的深入研究,實踐上的不斷探索,師德評價必將在調節教師行為、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