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課堂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該理念認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其中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現實的教學中,如果拋棄了預設,一味地追求動態生成,也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尋求預設與生成的有效融合。
案例一:《狐貍和烏鴉》
師:請同學們把狐貍對烏鴉說的話找出來細讀,結合烏鴉的表現,談談你讀后的感受。
生:我覺得狐貍太狡猾了。它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最后使烏鴉動心,受騙上當。
師:嗯,狐貍的確很狡猾!
生:我認為烏鴉太愛聽好話了,如果烏鴉不那么虛榮,再狡猾的狐貍又能怎樣呢?所以不能怪狐貍。
師:有道理!是呀,狐貍狡猾是出了名的,誰叫你不提防著點呢?
生:我認為狐貍很聰明,而且很有恒心。因為它善于觀察,不斷改變說話的口氣,從向烏鴉問好,到關心它的孩子,到贊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烏鴉開口。
師:(無限欣喜)太好了,真是與眾不同呀,很有創意。同學們,用掌聲表揚他!
……
案例二:《草原》
有一次,特級教師王永生借班上《草原》一課,講解“鄂溫克姑娘們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這句話時,提出“大方”和“羞澀”這兩種神態是相互矛盾的,為什么在這里用“既……又……”這個并列關系的關聯詞卻不感到矛盾。問題拋出后,學生陷入沉默。王老師示意學生認真讀課文,仔細領會,但依然沒人舉手。此時前排有一位女同學舉了幾次手,又立刻放下,欲舉非舉。王老師發現了這一現象,走到這個學生身旁請她站起來將這句話朗讀一遍。接著面對全班表揚她聲音響亮,讀得好。這時全班同學都羨慕地看著她,那個同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王老師不失時機地加了一句,“她剛才讀書時很大方,現在大方中又……”故意拖長音,同學們恍然大悟,齊聲接著說出了“稍有點兒羞澀”。王老師連連點頭,課堂氣氛立刻變得輕松活躍起來。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了正確答案。有的說“不矛盾,因為鄂溫克姑娘是大方的,但在看到客人時又有那么一點點羞澀”,有的說,“‘稍有點兒’這個詞用得好,它十分傳神地表現了鄂溫克姑娘們大方中略帶點兒羞澀的神情。”
一 、精心預設,以教學目標為導向
生成的課堂必須建立在教師精心預設的基礎之上??茖W而細致的預設能夠減少生成時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強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生成強調的是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它彰顯的是學生的主體性;預設強調的是教師的設計和安排,它彰顯的是教師的主導性。教是為學服務的,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規律進行預設,想學生所想,從而使預設具有針對性。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做到兩點:一是用教學的眼光來審視教材,通過深入研讀,理清教材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二是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教材,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和時代發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形成適合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精心的預設意味著課前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當然,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決定了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適度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案例一中的《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有著自己的內在價值取向:光愛聽好話,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面對學生完全有悖于文本價值取向的個性獨特體驗(我認為狐貍很聰明……),教者一味地肯定,缺少必要的引導,被學生牽著鼻子跑,漠視了文本既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這樣的做法對學生是有害的。其實,對于學生這種偏離方向且存在錯誤的生成,教師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你同意他的看法嗎?或者你認為他說得對嗎?通過爭論辯錯的方式引領學生回歸正確的軌道。
筆者認為,在處理課堂生成性資源時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1.價值原則:不管課堂如何生成,但文本的基本價值觀不能迷失,更不能扭曲,面對生成,教師要堅守文本價值觀的“底線”,對生成中的有害信息要引導學生通過引發討論、辨析等方法加以“剔除”。2.文本原則: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知識背景不同,對文本的理解產生了差異是正常的,面對這種情況,教者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向學生補充必要的輔助資料或者引導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有效把握文本的本質。3.發展原則:一篇文章,它的產生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學生的解讀賦予了文本新的意義,豐富了文本的內涵,對于這種生成(只要不與文本的既定價值觀相背),教師要給予包容和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
二、巧妙生成,以教學智慧為前提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旅程?!闭n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行,而是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從生命力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課堂學情靈活多樣、變化莫測,師生唯有從容應變,形成高效的互動,才能生成課堂,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課堂的動態生成要求教師不能一味地關注教案的執行,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傾聽學生、與學生進行高效互動。這樣,在面對課堂中的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時,才能快速地作出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面對課堂中“非預設性” 的生成,以下幾種做法值得警惕:一是束手無策,當頭棒喝,斷然否定學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二是含糊其詞,遮遮掩掩,對學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不置可否;三是一味迎合學生,缺少引導,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案例二中當學生因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回答不出教師的問題,從而使課堂陷入困境時,教者及時捕捉到了課堂中的偶然因素,借助一位女同學在朗讀中的表現,引導學生理解“大方”和“羞澀”的含義,進而引領學生感悟課文語言,巧妙生成,使聽者產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課堂中實現“巧妙生成”?首先,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既要能合理地駕馭教學中的顯性教學資源(如課堂中學生的回答、討論等),又要能敏銳地捕捉課堂中的隱性資源(如學生的表現、教學環境中的其他因素),通過比較、判斷、鑒別,選擇出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的新契機。其次,教師要具備因勢利導、巧妙點撥的智慧。以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智慧化解各種矛盾,用教學機智敏銳地捕捉、細心發現每一個新的課堂生成點,讓課堂生成更有價值。
總而言之,成功的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我們要善于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以“生成”為目標,以“預設”為手段,精心預設、巧妙生成。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我們要尊重學生,更要提升學生;要立足課堂,更要超越課堂;要釋放生命,更要點化生命。如何有效引領“生成”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門藝術,它要求教師不但要善于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成敗得失,還要認真鉆研教學理論,吸收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并通過廣泛閱讀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培育教學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