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為與《后漢書》區分,也可稱為《前漢書》。
《漢書》開始了斷代史的寫作。在體例上基本采用了《史記》的體例,并略有改動,將“本紀”改為“紀”,“書”改為“志”,去“世家”全部寫為“列傳”,再加“表”成為紀、傳、表、志的四體結構,這個體例,一直通傳后世,成為到《明史》前的一貫體例(其中有的史書略有變動)。
《漢書》共有“紀”十二,“表”八,“志”十,“列傳”七十,共計一百篇,分上、中、下三部,撰寫出西漢二百余年的歷史。
《漢書》,雖然在漢武帝之前的部分,不少是摘取《史記》的內容,但從漢武起乃全屬新著,同時對《史記》也有所增補,如在“紀”中增加了《惠帝紀》,《賈誼傳》中增加了《治安策》等。并在《史記》的基礎上,增加了刑法、食貨、藝文、地理、五行等內容,特別是《藝文志》,是繼劉歆《七略》之后,一部系統的圖書目錄學,考證了各學術派別的源流,記錄了當時存在的書籍,對后世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引路和奠基的作用。
《漢書》為文,嚴整簡單,繁富凝練,較之《史記》并不太遜色;但其不足之處是恪遵儒學之傳統,其正統思想極為突出,在這點上不如《史記》開放。在文字上也喜用古字、古詞,有的地方較為難讀。
班固曾兩次入獄,于61歲病死于獄中,其所撰的《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最后完稿,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馬續最后完成。
關于《史記》的注釋,有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隱》,張守節的《正義》。宋代將此三家的注釋分別列入正文之下,以便于讀者參閱。清梁玉繩著《史記志疑》,對書中的事實進行了考證。近人張森楷作《史記新校注》,日本瀧川資言作《史記會注考證》,匯集諸書,便于閱讀參改。(轉引自《辭海》三卷本(中)第18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