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讀本》一書以精巧的構思,把《論語》的思想和內容與孔子的各個人生階段的經歷巧妙地融合起來,生動而又全面地為我們展現了孔子豐富的一生:從“幼學”到“行教”到“入仕”到“周游”到“立說”。
作者并沒有滔滔不絕地贊嘆孔子的偉大,只是平靜地敘述孔子如何在父喪的艱難日子里扶持母親,立志求學;如何在統治者質疑的目光中堅持招收門徒,杏壇設教;如何在故國需要的時候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以德治天下”的重任;如何在遭受排擠和譴責時依然堅忍不拔地追求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大同”的理想。
孔子的偉大,在這里沒有經過任何的渲染,不需要后世統治者給予圣潔的光環,也不需要在孔廟里接受民眾三跪九叩的朝拜才得以體現。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敘述中,我們自然而然地就被孔子的一言一行所深深地打動。孔夫子走出了神圣的殿堂,走近了我們的生活,他只是一個凡人,只不過他可能比一般人更堅持理想,一輩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終于,他成了不憂的仁者,不惑的智者,不懼的勇者。即使他的政治理想沒有實現,沒有扭轉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但是他的理想之光和人格之光卻穿過千年的黑暗,一直照亮后人的思想和心靈,這也正是杜甫對孔子欽慕和景仰的最大原因吧——“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于:一是人物形象的生動化。作者通過仔細揣摩《論語》中的人物性格和言行舉止,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力,把歷史人物的風貌惟妙惟肖地展現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世人的眼前。一個個的人物都有著那么真實而微妙的心理活動,那么鮮明的思想和性格,于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走出了陳舊泛黃的歷史故紙堆,變得那么鮮活,呼之欲出。如冉求因為出身低微而產生的自卑感,如何在孔子的勸誡中逐漸消解;桀驁不馴的子路如何在孔子的教誨中產生了羞愧之情;子貢、子路和顏淵向孔子談起心中志向時的心潮澎湃。這些生動的刻畫讓人不由自主地想靠近他們,加入他們,與他們一起談學論道,一起治國理政。二是人物形象的立體化。孔子不再是一個平面的、單一的“萬世師表”形象。虛心求教的孔子,問禮老子,訪樂萇弘,讓人看到了他“誨人不倦”以外“學而不厭”最真實的一面。癡迷于音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讓人忍俊不禁。以《詩》為媒,替侄女覓得佳婿的孔子,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長者。而判處不忠不孝不義之徒斬首示眾之刑的孔子,一反向來仁慈的角色,展示了他嚴厲的一面。事實上,正是這樣的孔子才可能是接近真實的平凡的圣人。
真實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是,讀了《孔子讀本》一書后,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他所敬仰的孔子形象,這正是作者給我們留下的想象空間所帶來的閱讀的美感。
《孔子讀本》,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湖南理工學院儒學研究所所長朱仁夫教授合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