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作用,它和家庭、社區、政府等組成了一個偌大的教育網絡,互相支持,互為依托,共同發揮教育功能。也只有依托社會環境的協調作用,學校教育的手段才能得以施展,學校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顯現。
社區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作用,主要是靠發揮社區文化功能,對中小學生從價值規范上發揮教育影響。社區文化主要反映在社區的自然環境文化和社區中成員的文化心態和氛圍上,它通過非正式的規范、文化習俗的影響、自然環境的熏陶和集體精神的感受,溝通社區成員間的思想感情,協調成員的行為趨向和人際關系。整潔幽雅的社區環境,強烈的公德意識,禮貌、謙恭、和諧的人際關系,文明、有序的文體活動,緊張而活潑的學習氛圍等,反映了社區成員的價值觀、道德風尚、審美標準、行為準則等種種精神因素。正是這些因素隨時隨地地發揮著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影響,它是學校教育的良好補充。
一、社區環境設施影響著學生的情感體驗
社區的環境和它的公用設施,是對中小學生產生教育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整潔、規范的社區建筑、綠化區和活動場地,會給學生一種心清目秀的感覺。布局合理的建筑、寬敞干凈的街道、明麗幽雅的綠化植物群帶、耳目一新的健身活動器械、錯落有致的休息設施等,都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們樂于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并以其居住環境的幽雅而感到自豪。優美的環境會潛移默化地促使他們逐漸養成熱愛社區、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積極向上的情感,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這種情感體驗會發生遷移。在社區,我們的中小學生會使自己的行為努力向規范靠攏;在學校,他們則會表現出關心集體、尊敬老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二、社區共同行為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態度傾向
社區中多數人的共同行為方式,是對中小學生形成教育影響的另一重要方面,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典型的心理環境。
社區集體一般都有著自己的行為規范,它約束著每個成員的行為。這包括國家統一制定的行為法則和地方性規章,另有一些是社區延續執行的明文或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規范,如禁止踏入綠地、不準隨意亂扔垃圾、愛護小區設施等。這些規范只有在被社區多數成員認同并自覺遵守時,才會成為多數人正確的共同行為方式,才具有積極的環境熏陶和教育意義。
如果社區中多數人沒有良好的公德習慣,伴隨而生的是一種消極的共同行為方式。鄰里間漠不關心,互不往來,甚至互相貶低,出言不遜;公共設施無人管理,無人愛護,甚至見之受損,麻木不仁。這種極惡劣的心理環境一旦產生,受其影響的中小學生也會變得冷漠粗暴,我行我素,放蕩不羈。因此,社區要有意識地培養并形成多數成員符合規范的行為方式,為社區的建設,同時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三、社區人際關系氛圍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方式
社區中人際關系的氛圍是對中小學生形成教育影響的第三個重要方面。生活在某一個社區中的個體,總是要同他所屬的特定群體廣泛接觸,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系,人際間隨時都在進行著直接或間接的交往。社區中人際關系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中小學生評價標準的確定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與方向,進而關系到學校集體活動的效率。
社區中的個體存在著知識、閱歷、年齡、性格等多方面的差異,這就決定了社區中人際關系縱橫交錯的特點。因此,社區主管部門要注意搞好各種人際關系的建設,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可控手段,減少以至杜絕鄰里間的摩擦和矛盾。社區應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鄰里和睦、尊老愛幼、恪守公德蔚然成風,形成傳統,就會被下一代人繼承,并廣泛傳播。在這樣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會漸漸學會交往,并在交往中懂得如何做人,養成誠實守信、尊師明理、寬厚仁愛、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從而具備高尚的公德意識和健康的心理特質。
四、社區文化活動影響著學生的審美判斷
社區文化活動是影響學生的第四個因素。社區中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的開展,會在中小學生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學生能力也會隨活動的擴展而不斷增強。鑒于目前學校文化活動內容貧乏的特點,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無疑是對學校教育形式上最好的補充。
例如,天津市和平區一小區把社區文化活動看做小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社區管理者籌資建立了圖書閱覽室、乒乓球室、健身室、科技制作室等多個文化活動室,開辟了多種集體活動場所,并為假期休息的學生選派輔導教師,豐富了學生校外課余生活,該社區絕大部分中小學生都被吸引到社區活動之中。社區中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補充了學校教育上的空暇,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多途徑發展的空間。這種社區教育的影響和結果,是學校教育所不能比及和替代的。
社區教育對于學校教育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積極發掘那些潛在的教育因素,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思路,開辟新的教育途徑,做好社區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良好補充,才能使學校教育更有成效,才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ㄗ髡邌挝唬汉颖笔『娱g市華北油田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