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存在著區域數量短缺、學科結構失衡、年齡分布不均、學歷層次偏低和職稱比例失當等諸多結構性問題,為此,需要通過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傾斜農村的教師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改革農村教師的培養體制和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等途徑來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造就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不僅對實施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起著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提高全民素質也具有積極的、深遠的戰略意義。但是,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仍存在著許多亟需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一、區域數量短缺
隨著學齡兒童人口總量的持續減少,以及中央和各級政府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日益重視,從全國的整體情況來看,長期困擾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如2004年我國農村小學生師比為20.3:1,初中為19.4:1,[1]都低于2001年國家頒布的《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中規定的生師比標準,這說明全國農村教師隊伍數量從總體上來看是適當的。
但是,我國農村教師的區域性短缺問題依然還十分嚴重。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相對較好的中西部城郊和平原地區教師數量基本平衡,局部地區還存在超編的問題;而中西部的很多省區以及山區、林區、牧區和湖區等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地區依然存在著農村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國家教育督導團于2005年10月對江西、河南、海南、廣西、四川和青海等六省的基礎教育進行督導檢查時發現,六省普遍存在城市教師超編,農村教師缺編的問題;[2]“中國教育在線”網2007年5月30日的報道說,重慶市農村中小學教師缺編1.2萬人,甘肅省中小學教師缺編2.9萬人,貴州省中小學教師缺編人數達1.64萬,主要都是農村教師短缺;[3]安徽、湖北等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省份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農村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4][5]
二、學科結構失衡
農村教師的另一重要問題是學科結構失衡問題。在農村小學中,音樂、體育、美術、外語、信息技術等課程沒有教師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如湖南省平江縣2006年有303所小學,352個教學點。2007年僅對全縣所有三年級小學生開設英語課,就需要300余名專職英語教師,但現實的狀況是全縣所有小學連30個專職英語教師都沒有,小學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等新課程也同樣缺乏老師;[6]我們對吉林省東豐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調查的情況也是如此,要么干脆不開設這些課程,要么讓其他學科的教師現學現教,應付了事。
在農村初中,音、體、美、職業勞動等藝體類、職業技術類和綜合活動課學科教師很少,很多學校要么不開這些學科,要么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文化基礎知識學科雖然基本都能開全,但“教非所學”現象比較普遍,教師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還達不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三、年齡分布不均
教師的年齡結構本應呈現均衡分布的態勢,但目前我國農村小學教師的年齡結構則呈現出兩種形態:一種是兩邊高、中間低的“駝峰形”分布:即45歲以上的教師多,25歲以下的教師多,而30歲至40歲這個骨干年齡段的教師數量較少。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小學教師大多呈現這一態勢,其主要原因中年骨干教師不是被“提拔”到初中任教,就是被層層抽調到城里的學校或經濟較發達地區任教,還有一部份是因為前幾年教師工資得不到保障而離開教育系統。另一種是單邊倒的老齡化傾向:即45歲以上的教師所占比例很大,中青年教師較少。如湖南省平江縣2006年全縣3460名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接近50歲,其中50歲以上的占1800余名,而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相對很少,其中有一個CmJUPlLhut0vQLsG38nTNA==鄉,除了中心小學外,22所村小學中竟沒有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7]我們于2007年5月對吉林省東豐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的調查中也發現,很多鄉鎮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都在45歲以上,有些甚至達到50歲以上。這主要是因為農村教師調轉和流失嚴重,而新教師又因為各種原因而難以補充進來。
我國農村初中教師的年齡結構主要呈現兩邊高、中間低的“駝峰形”分布,老教師和青年教師較多,30歲至40歲這個骨干年齡段的教師數量較少,他們要么被“提拔”到高中任教,要么想方設法調轉到城里的學校或經濟較發達地區任教。
四、學歷層次偏低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教師素質的重視,作為教師素質提高的重要指標之一的教師學歷也有了顯著的提高。2004年,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學歷已經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農村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 98.08%,農村初中教師合格率為 92.81%。但是,由于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標準要求較低,農村小學教師以高中階段學歷(53.84%)為主,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僅為 44.25%,而城市小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則為 71.34%,兩者相差27.09 個百分點;農村初中教師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為 22.73%,而城市則為 55.03%,兩者相差32.3個百分點,而且,初中學歷不合格的教師主要集中在農村。[8]
另外,現在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中有很多是民轉公的教師,還有大部分教師的第一學歷是中師或高中畢業,雖然很多人通過各種渠道也獲得了大專或本科學歷,但事實上并沒有真正接受大專或本科的教育,可以說是有其名而無其實;而且,不少教師是為了應付職稱評聘或提職的目的而進修學習的,他們選擇學習的方式和專業的依據是通過考試的難易程度,而很少考慮與其所任教學科有多大關聯性,這樣的學歷提升學習對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清華大學史靜寰等于2004年對廣西、福建、湖北、江蘇、吉林和甘肅六省區農村教師取得最高學歷途徑狀況進行了調查,有71.1%的小學教師所擁有的最高學歷是通過非全日制學習途徑取得的,其中僅函授和自考兩種方式就占到58.9%;中學教師雖然有47.2%的人是通過全日制途徑而獲得最高學歷的,但以函授和自考兩種方式獲得最高學歷仍占45.5%。[9]
五、職稱比例失當
教師職稱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從當前專任教師職稱構成情況來看,農村中小學教師職稱構成重心普遍低于城市和縣鎮水平,尤其是具備高級職稱的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所占比例更低。2004年,全國農村小學教師中具備副高級職稱(中學高級)的教師只有0.21%,而城市小學教師中具備副高級職稱(中學高級)的教師為0.69%,前者僅為后者的三分之一;農村小學教師中具備中級職稱的教師(小學高級)為35.73%,而城市小學教師中具備中級職稱的教師(小學高級)為46.44%,兩者相差10.71個百分點。農村初中的中學一級及以上職稱教師的比例為 32.83%,而城市初中的中學一級及以上職稱教師的比例則為55.86%,兩者相差23.03個百分點。[10]
面對當前我國農村教師隊伍中所存在的各種結構性問題,亟需各級政府研究與制訂切實有效的措施,以保證師資的供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第一,要研究制定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保障制度,只有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才能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與生活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同時也能避免很多地區所存在的有編不補現象的出現。第二,要建立有助于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人事管理制度,要根據農村的實際來規劃與制定農村教師的聘任制度、工資福利制度、職務晉升制度和編制管理制度,通過制度的傾斜與調節,不僅要挽留住已經在農村任教的教師,還要鼓勵與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尤其是到偏遠貧困地區任教;同時也能通過適當的途徑分流目前既占用教師編制,但又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使他們倒出來的編制能夠吸引來合格的新教師,從而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第三,要改革農村教師的培養體制,既要采取措施吸引有志于服務農村教育的優秀青年來讀師范,又要改革師范教育的模式與方法,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農村教育需要的優秀畢業生,并把他們及時補充到農村教師隊伍中來,切實保障農村教師的有效供給。第四,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在職培訓,使他們能夠結合工作而不斷學習與提高。
注釋:
[1][8][1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4)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國家教育督導團.國家教育督導團對江西等六省(自治區)中小學校長教師管理情況專項督導檢查公報[Z] .2006-1-27.
[3]中國教育在線.教師頻道專題[EB/OL].http://teacher.eol.cn/zhuanti_34/,2007-05-30.
[4]代群,熊潤頻.教育部調研安徽課改[N] .江淮晨報,2004-12-13.
[5]汪偉.鄉村教師:重壓下的生存[J].教師博覽,2005,(1).
[6] [7]陳黎明,田剛.農村“走教”現象暗含危機[J].瞭望,2007,(16).
[9]史靜寰,延建林.聚焦農村中小學教師 關注農村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6,(1).
(作者單位:1.東北師范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2.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