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作為教師,則會讀出教育技巧。香菱本是鄉宦之家的小姐,被賣作薛蟠的侍妾,悲慘的遭遇并沒有完全消磨掉少女先天的靈氣。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得以入住大觀園,有機會接觸了許多富有詩才的貴族少男少女。他們作詩,不是為了應對考取高官厚祿,很大程度上是抒發感情、張揚個性。環境的變化引發了香菱強烈的精神追求,深藏內心的渴求終于找到了目標。本文試以黛玉指導香菱作詩為例,分析“黛玉教詩”對教育的有益啟示。
一、熱情鼓勵,樹立信心
香菱到瀟湘館請黛玉教她作詩,黛玉欣然應允:“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為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四十八回,下同)其實,香菱學詩先求的是主子薛寶釵,誰知被寶釵說成“得隴望蜀”。林姑娘則不僅沒耍小性兒,還表現了霽月風光般的襟懷,她的熱心與寶釵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大大激發了香菱的學詩熱情。黛玉說:“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此言一下子打消了香菱對作詩的神秘感和顧慮,使她樹立了信心。黛玉介紹了詩的平仄后,隨即又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這些話簡單明確地指出了作詩的要領,為香菱打下了理論底子。黛玉指出作詩要以“意”為先,文辭格律次之,不要因過分注重辭采形式而損害了內容。這啟發教師應關注立意、內容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黛玉接著鼓勵香菱:“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這話暗示了香菱的潛力,使她倍受鼓舞,把學詩動機轉化成了巨大的學習動力,致使香菱學詩到了“茶飯無心,坐臥不寧”的癡迷程度。如果黛玉也像寶釵那樣說香菱“呆頭呆腦”,那么香菱就會望詩卻步,垂頭喪氣了。可見,學習動力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情感的介入對學習多么重要。
二、自學范文,提出問題
當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黛玉當即指出:“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黛玉眼光高明,深知閱讀對寫作的作用,范本的選擇非常重要。閱讀經典,取法乎上才能有較快的進步。黛玉根據自己的經驗,為香菱挑選了詩作:“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黛玉列舉的都是名作名篇,讀王維,體會詩情畫意禪理;讀杜甫,品位沉郁頓挫;讀李白,培養個性和想象力。要學就學一流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定要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這對于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極有益。同時,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效果不言而喻。“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的名句道出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但書不可濫讀,黛玉進一步給香菱安排自學任務:“你只看有紅圈的都是我選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這既為香菱縮定了學習范圍,又放手讓她自學后提出問題。這啟發教師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自我探究,自主思考,提出問題。黛玉讓香菱先讀詩打寫詩的底子,無疑是遵循了寫作規律:注重基礎,重視誦讀和感悟,這也是語文學習的規律。經過黛玉的精心指導,香菱逐漸進入了詩歌王國,“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
三、師生研討,答疑解難
黛玉認為學習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這正是教學的精髓。香菱讀完圈定的篇目后,很快進入了“憤”“悱”狀態,迫不及待地向黛玉談起自己的感受: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這句問話是考察香菱對范文的學習情況,可見,黛玉是在了解香菱學習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當香菱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等詩句為例分析詩歌用詞之妙時,作為老師的黛玉適時點撥,說:“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此處,黛玉趁勢讓香菱了解詩句的源流變化。在學習過程中,黛玉作為教師,不是灌輸,而是與香菱處于平等地位,學生談學習心得,老師精要點撥,從而引導香菱暢所欲言。
四、反復練習,批改評價
火候到了,就要反復練習,選擇練習題須符合學生特點。黛玉給香菱出了關于“月”的題目。這個題目淺近,源自生活,適合初學者。香菱作的第一首詩,通篇只說了“月亮很亮”一個意思,寶釵笑道:“這個不好,不是這個做法。”這個評論固然正確,卻使香菱感受不到成功的希望。黛玉看完用鼓勵的口氣說:“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它縛住了,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黛玉先肯定,再指出不足,然后告訴該怎么去做。她的真心賞識與熱情鼓勵增加了香菱的勇氣,“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真是如癡如迷,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放開膽子,易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創作靈感。藝術想象是作詩的靈魂,大膽的想象可使平常生活景象煥發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惟如此,才能寫出好文章。
香菱作好第二首后,寶釵笑她走題了,黛玉卻說:“自然算難為她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寶釵帶有嘲笑的意味,黛玉卻真誠面對香菱的失敗,繼續給予鼓勵。香菱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連做夢都在喊:“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達到了“呆”、“瘋”、“魔”的程度。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香菱最終尋出了佳句,作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詩。在黛玉的慧心教育下,香菱成功了。
綜觀黛玉的教學,一位高妙的教師形象躍然紙上。她耐心細致,從激勵信心、理論指導、推薦范文,到命題限韻、研討習作、指點門徑,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重視積累、感悟,強調自學、探究、實踐,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分析領悟能力、鑒賞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真正是循循善誘。同時,黛玉對香菱的指點,雖寥寥數語,卻次次一針見血,這是做老師的高明之處。批評多了,學生根本記不住,倒不如鼓勵中指出要害,使學生易于接受、改正、進步。可見語文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對學生平時的寫作,要多改精改,教育學生不怕失敗、大膽創新,才能成就佳作。
以上只是黛玉教詩的技法,還不是根本。那么,她教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打鐵先得自身硬。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教育理念如何先進或教育方法多么巧妙,如果沒有優秀的業務素養、深厚的教學基本功、廣博的知識基礎做后盾,都不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黛玉之所以教香菱作詩勝任愉快,是因為她本色是詩人,具有好詩才。劉姥姥到瀟湘館,看到一房間里窗下案上設著筆硯,書架上壘著滿滿的書,就以為一定是哪位哥兒的書房,沒想到竟是黛玉的屋子,她感慨道這哪像個小姐的繡房,竟比上等的書房還好。從黛玉給香菱所開的書目也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愛書好學,學識積累又是何等深厚!曹雪芹似乎特別偏心地將“天地靈秀之氣”凝結于黛玉一身,洛神的飄逸、仙子的輕盈、謝道韞的敏捷、李清照的清新,黛玉嬌俏聰慧、風流飄逸的詩人氣質,處處流露出飄然出塵的風韻。她“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寄人籬下的境遇和多愁多病之身更加引發了她的詩意詩情。黛玉在詩社表現出色,《葬花吟》、《詠菊》等撼人心魄,大觀園里論詩才,她的水平是數一數二的。在黛玉孱弱的軀體里跳動著孤傲卓絕的詩魂,她有著豐富的內部精神世界,敏感的心靈,“心較比干多一竅。”因此,黛玉傳授給香菱的都是自己親自學詩之后的真經。
需要聲明一點,黛玉教香菱學詩畢竟是小說中的描寫,現實教學中應辯證看待。就如張中行在《詩詞讀寫叢話.試作》所說:香菱學詩,進步相當快,這是小說,適應讀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現實,至少就常人來說,就不能這樣快。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讀和思的逐漸積累為資本,這時間越長越好。原因之二是,寫也是一種技藝,適用熟能生巧的原則,要多寫才能夠得進益,多就不能時間短。著名紅學家蔡義江教授也說:香菱說寫三首,實際上這個過程三十首都未必能寫得這么好。第一首充其量是初中水平,第二首達到高中、大學水平,第三首也不是博士生水平了,那簡直是個老詩人了。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教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