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性的教學反思是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是引領教師早日成為科研型教師的“終南捷徑”。然而現實中,教學反思有許多方面值得反思,需要戒絕。
一戒“形式主義”。近年來,教學反思開始深入人心,被不少學校領導和教師認可和看好。為了培養教師,不少學校紛紛出臺措施,要求教師必須不折不扣地寫好教學反思,并與“教學五認真”掛鉤,違者罰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應付檢查,有的教師象征性地在每篇教案后附上幾句不痛不癢的話充當教學反思,魚目混珠;有的教師“硬裝斧頭柄”,從網上下載現成的教學反思占為己有,并粘貼在教案后權當反思;有的教師相互之間抄襲,互通有無,美其名曰資源共享。由于教師只是以應付的心態對待,沒有真心投入,所以內容粗制濫造,讓人不敢茍同。這樣的教學反思非但對自己的教學無益,反而浪費了不少備課時間,犯了形式主義的錯誤。
教學反思作為改進教師教學行動的一種重要抓手,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記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思促教,如能做到堅持不懈,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然而有的教師卻沒有認識到搞好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消極應對。他們把做好教學反思看做一種新的額外負擔,極力逃避。作為學校領導應首先做好教師的思想動員工作,扭轉教師的偏見和懶惰心理。開始時可以降低標準和要求,低起點、小步子,讓教師嘗試和體驗成功,繼而慢慢養成習慣。作為教師要認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從消極應對的“形式主義”泥潭中走出來,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真心實意地做好教學反思,真正使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成為教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內在需要,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而不再將其看做負擔和包袱。
二戒“空談主義”。某校有一位“高手”,才思敏捷,善于表達,每年在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教學反思類的文章數十篇。但知情的領導和教師卻發現,她寫歸寫,做歸做;課堂教學蹈常襲故,陳陳相應。平時的教學實際與自己的反思完全脫節,毫不兌現,以至一直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她在一篇教學反思中頭頭是道地聲稱以后在教學中一定要摒棄“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質疑,允許學生異想天開。但有人卻發現她一直壟斷和把持著講臺,“一講到底、包辦代替”成了家常便飯;更可怕的是她連練習冊和一般講義上的題目都要求學生原封不動地背誦并默寫,以達到熟能生巧、“條件反射”的目的。
教學反思應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行為,通過反思尋找和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失誤,總結成功經驗,以便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教學反思不能說與做相脫節,自相矛盾,打自己的耳光,要真正使教學反思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教師在寫教學反思時應徹底摒棄功利主義思想,不能把撰寫和發表教學反思看做終極目標,當作揚名的機會和撈取資本的途徑,教學反思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課堂教學幾年如一日,沒有任何改觀,濤聲依舊。教學反思自然要寫,要不斷總結,但更為重要的是要體現和落實在反思后的教學實踐中,以彰顯教學反思的無窮魅力,真正向反思要質量,向反思要效率。
三戒“虛無主義”。有的教師在教學反思時熱衷于趕時髦,崇尚務虛。他們習慣于泛泛而談,反思內容游離于課堂教學實際之外,表現為“假大空”的虛無主義,對提高課堂教學毫無作用,充其量只是空發議論和感慨而已。他們信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于是胡編亂造一組組虛假數據和一個個惟妙惟肖的案例,以顯示自己豐富的學術修養和底蘊;或原封不動地搬來一大套教育教學理論,什么建構主義、行為主義,以理論武裝教學反思,讓人望而生畏;或高談闊論,故弄玄虛,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測、望塵莫及。
中小學教師不是專職的科研人員,與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有著不同的任務和要求。教學反思要立足于課堂這一主陣地,做實做好課堂這篇文章,念好課堂教學這一本“真經”,切實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因此教學反思必須實在、實惠、實用,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再教時如何避免失誤?教學反思要親近教學實際,不能高深莫測、擺弄理論、空喊口號、大發議論。要扎扎實實地搞好教學行動研究,在行動中總結成敗得失,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課堂教學藝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在不斷反思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南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