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集體教研一般是一種集會式的群體研討。在這個群體研討中,常常是“石本無火,相激而生靈光”。人們在這種情境中,直面交流、感染和熏陶,會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我們倡導情境教學,為什么不能把這種集會也看成一個情境教研呢?面對面地交流、研討能夠生發出一種準確、迅速、機敏的直覺判斷力,增強自我即時的辯論水平、應變水平。集會教研給人一種真實感、親切感、成就感。人們在文化磁場中彼此的思想得以碰撞、吸引、吸納、融合、生發、創新,在砥礪中進步、成長、明晰……人的精神主動性,思維的機智性得以彰顯。
但是,在網絡環境下,教師的信息來源多樣化,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集體教研受到很大挑戰,如何解決二者關系,是擺在許多學校面前的問題。我們認為,盡管網絡教研有著許多優勢,但是也有其自身問題:一是網絡上材料多,良莠不齊,因為這些材料沒有經過認真的篩選和甄別。二是網上的材料針對性不強,需要老師們嚴格篩選整合,加工處理,相互協作,根據自己的實際做出自己地方特色“菜”來。這樣看來,集體教研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正因為如此,我校采取的是傳統教研加網絡教研相結合的方式。即利用網絡的便捷搜索把握鮮活的相關材料,各自準備自己的“文件夾”。再利用集體教研對素材進行研討、辯論、講座,進行深度教研。深度加工、深度挖掘、再提煉、再創新。穿插著利用網絡解疑難點,推波助瀾,二者相輔相成、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具體看,學校為每位教師配備一臺電腦(學生機),規定教師按照自己的特點先在自己電腦上備好課,然后發到學校指定的服務器文件夾上,大家通過網絡進行共享,每周三、五是統一集體備課時間,為了增強教研的實效性,每個教研組的教研活動有計劃、有主持人、有中心發言人、有整理記錄人、有明確的研究內容或主題。教師通過鉆研教材、教參、教輔用書,通過網絡搜索、“充電”等準備,做書面說課發言材料,再以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切磋,觀點交融,共提高、同發展。這種教研還力求打破以本學科、本年級教師為主的教學研究,實行同學科跨年級、跨學科、跨年級的主題式教學研究活動,如觀摩聽課,課后集體評議,召開經驗交流會,進行案例學習研究等,在此過程中隨時利用網絡進行資料的查找、自我的學習,并將成果發在“共享”里,形成教師合作、互動、共享的格局。有效利用網絡與傳統教研這兩條主線,并行不悖,共同發展,即“雙線教研結構”,老師們感覺良好。傳統教研的嚴謹性、規范性亦可以彌補網絡教研的不可掌控性、松散性,可以這樣說網絡教研是傳統教研的一條“高速公路”。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新吳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