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和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逐漸不能適應教師素質拓展和整體發展的要求,探索和建構立足于特定區域的多元化教師培訓新模式,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為此,廣西師范大學教科院與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合作,共同實施“區域名師工程”,試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高校同特定區域教師培訓相結合的新模式,嘗試在管理機制、培訓內容、培養方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創新。
基于對傳統培訓中存在問題的反思,我們針對柳北區教師實際情況,擬定了為期三年,以導師制為基礎,學、研、行結合的綜合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制訂了詳細的培訓方案,由項目辦專人負責組織導師按計劃實施培訓活動。該方案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前瞻性相結合,周期性與長期性相結合,在培訓管理機制、培訓觀念、內容、方式、評價等方面推陳出新,更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整體提升。
回顧自2004年實施工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深感該工程扎實而講究實效的獨特培訓模式對區域化教師培訓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一、管理機制的創新
科學的管理是培訓成功實施的前提條件。廣西師大教科院和柳北區教育局緊密配合,雙方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對培訓的全過程進行監控。柳北區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首的局領導小組——教研室——學員所在校——學員四級管理機制。柳北區教育局自始至終都對工程的實施給予大力支持和密切協作,為學員的培訓提供時間和經費保障,加強對學員的日常管理,協調教科院與學員任職學校的關系,對名師工程的實施提出良好建議。作為名師工程項目的支撐單位,廣西師大教科院成立由院長掛帥的“工程”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學科組——導師——學員四級項目活動運行機制,確保“工程”實施層層落實。在活動組織方面,由項目辦公室制訂三年活動計劃,學科組據此制訂學科組三年活動計劃,導師根據組計劃制訂學員三年培養方案,最后由學員根據上述計劃內容制訂三年個人發展計劃,保證“名師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順利進行。在制度方面,我們制訂了學員管理辦法、導師工作制度、學員評估方案、檔案資料管理制等相應的規章制度,并組織了由11位教授、9名博士領銜的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師資隊伍,為名師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培訓內容的創新
培訓內容創新的設置,直接關系到培訓質量的高低與培訓成效的優劣。因此,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注意貼近中小學課程實際,滿足教師實際需要,力求全面與特色相結合,基礎與發展相結合,體現時代氣息,追求培訓實效。
整個培訓內容分六部分進行:一是教育教學通識理論;二是學科專業知識;三是課堂教學指導;四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五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六是人文素養教育。
教育教學理論部分旨在將教育學、心理學的一般原理、中小學發展動態和最新教育教學成果介紹給學員,重在提高教育理論素養;學科專業知識則突出學科前沿知識和學科動態,重在夯實基礎;課堂教學指導的目的是通過“借班上課”、“跨校上課”、研討課、公開課等形式,開展聽、評課活動,以練促教、以比賽促推廣,檢驗學員的學習效果,提高學員教學能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則試圖引領學員站在教育理論的高度,審視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學者型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旨在提高課程整合能力;而人文素養教育主要以沙龍、小組座談形式討論師德師風問題,教育學員以做“德教雙星”名師自律。
在六大板塊的分配比例上,以必要的教育教學通識理論為基礎,以夯實學科專業知識,提高教學科研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為精神旨歸,各板塊內容按年度計劃各有側重。
三、培訓方式的創新
在培訓方式上,主要采用集中通識培訓、學科培訓、導師——學員交互式個性培訓、跨區域交流培訓等方式進行。
1.集中強化的通識培訓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名師工程的實施,恰逢全國新課程改革展開之際。為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實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圍繞新課改主旋律,我們分別為學員開設以教改為中心的內容豐富的專題報告和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教學、科研、師德、學校管理等諸多方面,力爭使培訓內容豐富、新穎,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
2.分散的交流式的學科培訓
我們的活動重點是學科培訓。在對教師進行學科培訓時,我們采用了不同的培訓模式:
一是“互動性”培訓模式。具體做法是由大學學科專家、優秀教研員和中小學特級教師組織學科講座活動,傳遞學科前沿信息或講述教學實踐經驗,將學科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提升學員專業水平。同時,學員將自己對新課改的理解、困惑、問題提出來,學科專家或導師針對具體情況答疑解惑,提出預設性“策略”與“建議”,幫助學員排憂解難。
二是“實戰性”培訓模式。即由導師深入課堂聽課,結合學員的教學組織研討。在實戰性培訓中,各學科組還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由同一學員執教不同教案或由不同學員執教同一教案,在比較中尋求最佳教學組合,進一步檢驗預設性“策略”與“建議”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通過比較,學員對因材施教、課堂教學中預設與動態生成等問題有了真切的認識。
三是觀摩式培訓。觀摩式培訓的方式主要有:同一導師指導的學員相互觀摩、學科間不同導師學員相互觀摩、本市同行跨學區觀摩、跨地市同行觀摩。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教學觀摩,學員們看到各自的差距,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導師—學員交互式個性培訓
這種培訓方式是由導師根據學員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根據導師工作制度的規定,除集體活動外,每位導師每年至少有3次以上深入學員所在校進行教學指導和組織其他教育理論學習。導師下去指導前必須將活動內容事先通知教研室的學科教研員,與他們一道前往學校開展指導活動,發現和幫助學員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協助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4.搭建網絡平臺,交流培訓信息
項目辦設立了培訓公共郵箱、學員通訊錄,通過網絡及時將各種培訓信息、通知等消息發送到學員郵箱,同時將學員信息反饋給導師,促進項目辦——學員、導師,導師——學員的雙向交流。此外,我們充分利用“廣西教師教育網站”這個平臺,使學員利用教師教育網搜索最新教育資訊,分享網上資源。
5.跨區域交流培訓
柳北區各學科組在導師的帶領下,先后組織學員到桂林市桂嶺小學開展了同課異構教學交流活動;在育才小學聽取“語文教學回歸語文本色”的講座;到桂林市德智外國語學校、逸仙中學兩所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到廣西師大文學院旁聽2005屆課程與教學教育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到廣西師范大學物電學院聽取關于課程資源和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的報告,參觀科學探究館。
跨區域交流活動給學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促使學員開始從多元化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
四、評價體系的創新
評價是推動教師培訓的一個重要動力。名師工程啟動伊始,我們就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雙向評估體系。我們針對受訓學員的培訓效果評估,制定了《名師工程學員學習章程》要求學員認真參加每次集中培訓和學科組活動,做到“三有”:有聽課記錄、有聽課心得、有參與對話交流的行動;教學上要求學員堅持寫教學后記,每學期上一節研討課或承擔講學任務一次;科研方面要求學員至少參加一項課題研究,并發表相關論文。項目辦每年發放成果統計表,統計學員各種獎項。出臺《柳北區名師工程中期評估方案》,對全體學員進行評估,實施淘汰與升級管理,保證培訓隊伍良性循環。
針對導師,廣西師大教科院項目辦制定了《名師工程導師職責》《名師工程活動調查表》等,要求導師做到活動有計劃、有記錄、有實效。
針對管理機構,廣西師大教科院項目辦每學期末發放調查表,從導師、學員和教育局獲取活動反饋信息,征詢對培訓管理機構的意見和建議,以進一步改進服務工作。
以上評價措施覆蓋面廣,針對性強,達到了以評促學,以評促訓,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經過三年的悉心培養,學員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據統計,目前已有37 名學員參加編寫各類教材81部(參編省級以上教材46部);在各級刊物發表論文193篇,其中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150 篇;承擔校級以上公開課398節(16節獲全國賽課獎,68節獲省級賽課獎),講座201場;申報參加市級以上課題研究共145項,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27項,自治區級課題研究59項;到三江、融水、平果等地擔任支教公開課164節,講座86場;獲各種榮譽獎勵226項。
“名師工程”培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認可度,但是,學海無涯,教無止境,我們還有許多地方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