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校本培訓越來越成為學校工作中的重要話題,但它在實際運行中又容易流于形式。近年來,山東博興樂安實驗學校把校本培訓提升到辦學質量和學校生命的高度,力求從“實”上下工夫,開辟了一條校本培訓的良性發展之路。
一、加強集體教研
從2006年開始,我校完善了集體備課制度。每學期初教研組全體老師一起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了解本學期的教學要求,將該學期的教學內容的每一課時確定一個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在認真鉆研大綱、教材、教法基礎上,寫好教案,在集體備課時間(每周每個教研組至少有一個半小時的集體備課時間),教研組的全體教師再對該教案的每一個環節,認真地研究、討論,進行修改。這樣的集體備課,不但有利于發揮中、老年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優化課堂教學,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培養了教師們的合作意識、豐富了校園網絡的資源庫。
二、實施讀書工程
知識經濟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唯其如此,才能提高教師應對多元化知識沖擊和適應新教育形勢的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校提出了“構建學習型學校,培養學習型教師”的工作思路,在教師中開展以“校本研修”為平臺的讀書活動。學校堅信對教師最大的實惠就是幫助其成長,成為教學骨干、教學名師。為此,學校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每位教職工每年享受60元補貼,來訂閱適合自己工作特點的報刊雜志,對評選出的骨干教師和明星教師每年學校獎勵100元和150元用于訂閱與自己教學有關的報刊。我們還要求每位教師寫讀書筆記,按時進行檢查。
三、搞好課例研究
學校立足于校情、教情和學情,以打造“研究型”教師群體、構建學習型校園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廣泛深入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積淀好的做法和經驗,實驗推廣一批優秀的教育成果,及時總結交流教育科研信息,了解掌握科研課題階段性實驗推進情況,學習內化教育理論,借鑒吸取優秀教育成果,為“科研興校”推波助瀾。《樂安科研》《揚帆》已成為教師的助手,學校內涵發展的載體。
四、多樣的培訓形式
1.全員培訓
每周一校長進行2個多小時的領導班子培訓,然后領導班子成員再及時對分管人員進行培訓;每周六開全體教職工會議,進行全員教育,及時進行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培訓。以校刊、校報和校園網為主陣地,積極組織教師在教研活動時間觀看教育網站提供的有關內容。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校園網站設置各種案例庫,為老師的學習提供直接的資源;設立教師論壇,探討教育教學規律,分析教育教學現象,發表教育心得,激發創新思維,提高科研水平。
2.骨干培訓
在全員培訓的過程中,對學科組長和中層以上干部進行培訓,努力提高骨干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新課程改革所必須的教育教學能力,并及時總結推廣其成功經驗,從而帶動了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干教師隊伍,為實施明星教師工程奠定了基礎。
3.青年教師培訓
學校制定了青年教師培訓目標,研究培訓措施,制定考核細則,明確獎勵意見,形成培訓體系,使新教師一年內勝任教師工作,三年內成為教師骨干。
4.班主任培訓
重在培養年輕、優秀、骨干、特色班主任。德育處制定切實可行的班主任培訓方案,每周一次培訓,從而建立一支適應我校迅速發展的班主任隊伍。
5.名師培訓
學校每年選出一批名師,努力抓好“名、特、優”教師的培養。
6.專家對話
每學期聘請省內外教育專家、教授到校作專題報告,進行面對面交流或者網上進行咨詢。
7.以研促訓
學校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拉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強化學科組的教研活動,以日常教研為載體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豐富的培訓內容
1.政策法規、師德教育
學校定期開展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教師真正做到依法施教,忠于職守,樂于奉獻,努力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教育教學常規
主要是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基礎性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的基礎性理念,教育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常規方法、要求,計算機網絡技術,普通話等。
3.教育教學科研能力
學校加大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力度,使教師及時了解國內外教科研動態,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參與科研課題,以科研的力量帶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4.新課程方案、標準、教材
學校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堅持通識培訓與具體學科培訓相結合,并優先保證通識培訓和學科課程標準培訓,堅持培訓、教研、教改相結合,集中培訓和個體研修相結合,注意挖掘和運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關案例進行培訓。
實踐證明,有效的以校為本的教師培養,能調整教師的知識結構,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為適應新課改打下較好的基礎,教師也從中品嘗到專業發展的快樂。我們一定會在新理念指導下,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總結,力求使以校為本的教師培養工作更好地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省博興樂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