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新平民教育正在中國大地上盎然興起,一方面,它自覺地秉承了五四時期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些當今時代所賦予的新內涵和新特質。毫無疑問,準確地了解新平民教育的這些新特征,對于開展這一運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新平民教育到底“新”在哪里?
第一,時代之新。近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具備了比較厚實的經濟實力,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正在國際舞臺上逐步樹立起來。與這一大國形象相適應,需要每一個中國人都受到一種最基本的現代教育,特別是隨著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提出,人們對于教育作用的認識日益深刻。而以人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又使人們對教育的思考體現出濃重的關切意味。溫家寶總理不久前在訪問日本時所提出的“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更把人們對教育的思考定位于正義的層面加以把握。以上種種,都使得新平民教育賴以展開的舞臺迥異于五四時期。
此外,我們當下所身處的學習化社會也對新平民教育提出了要求,學習化社會要求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基本的自覺學習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意味著學習要普及、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個體身上。這樣,學習才不會成為少數人的專利或特權,學習才能和每一個人的生活真正聯系在一起。1990年召開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正是對這一現代教育精神的闡發。大會明確了滿足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基本學習需要的重要性,即全民基礎教育首先作為一項人權是必須的,而且也是為個人和社會全面發展所必需的。所謂基本學習需要,正如大會指出的,“包括人們為生存下去,為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為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為充分參與發展,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為做出有見識的決策,以及為繼續學習所需的基本學習手段(如識字、口頭表達、演算和解題)和基本學習內容(如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態度)”。毫無疑問,全民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特征。作為全民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新平民教育正是在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公民的基本權利日益得到保障。在中國社會逐漸邁向法治化的過程中,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更是被寫入神圣的憲法,與此相應,公民的權利意識也進一步得到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受教育權作為一種學習權來理解。學習權是一種要求完善和發展人格的權利。由于學習權立足于個人與生俱有的、要求通過學習來發展和完善人格的權利,所以它能夠實現如下轉變:從國家法律規定的被動接受教育的權利發展為公民以自由人適用的方式行使自己生長和學習的權利。這樣一來,“教育的自由”便由教育主體本位的教育基本權轉換成作為受教育權利的學習主體本位的教育基本權。可見,相對于“受教育”——個體被動地從施教者那里接受教育的過程——而言,學習權是從個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的意義上來說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教育的。也就是說,從教育理論上說,學習權強調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法學理論上說,學習權強調了受教育權利主體在享受受教育權利時的主動性與自由性。
新平民教育體現了上述學習權的基本精神,有助于人們克服以往在學習方面所存在的權利貧困現象。這也是新平民教育給人們帶來的啟示,即只有克服了權利貧困現象,人們的權利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第三,生活本位的教育。新平民教育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而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楊東平先生在介紹“廈門市五齊人文職業培訓學校”(《新京報》2007年4月14日)時,為我們展現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它是一所以人文內容為主的職業培訓學校,以進城務工的打工妹為對象,幫助她們在職場上自我提升和發展。雖然電腦培訓、辦公文秘仍是主要的培訓科目,與眾不同的是它們卻只是入門,其核心內容是進行人文素質培訓。因為職場對人才的需求,最短缺的并不是技能,而是做人的素養和能力,從而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定位于培養善解人意、勤勞、愛整潔、講禮貌、愛學習之類的基本品質,將打工妹培養成視野開闊、自信、有教養的人。而能否從小事做起、為他人著想,是否真誠、有責任心、任勞任怨,基本與學歷無關。因而,五齊人文教育的內容是開放而蕪雜的,既有長尾理論、藍海戰略等開闊視野的新潮理論,也有“三只青蛙”、“缺角的圓”之類的勵志故事;既有人際溝通、合作能力的訓練,也有詩詞朗誦、室內布置;既有團隊精神、個人職業規劃,也有穿衣打扮、抽屜管理和辦公桌文具的擺放;有常識、有修身、有益智、有唱歌、舞蹈,而且有看電影、參觀游歷,等等。陶行知曾比喻,平民教育是一種“家常便飯”的教育。而哪一個人的生活能夠缺少“家常便飯”?
所以,表面看來,五齊學校的教育內容似乎顯得雜亂無章,缺乏嚴格的知識體系,然而卻是符合學員需要的來自于生活本身的教育內容。它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不拘一格地進行教育;它給員工和學生很大的自主空間,相信她們的可塑性、自我管理的能力、向善向上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活的教育不就是這樣生長起來的嗎?來自生活的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不正是生活教育的真諦嗎?
第四,以人為本,而不是僅僅把人作為人力資源。很多人把新平民教育理解為一種人力資源的開發,這是頗為偏頗的。誠然,新平民教育要培養學員的基本謀生技能,但是僅僅定位于此,卻是曲解了新平民教育的實質。
眾所周知,在單純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中,人實際上淪為“人力”、“人猿”,與此相關的教育也實際上淪為制造“人力”、“人猿”的工廠。這既是對有著無限可能性的人性的傷害,也是對人之為人的權利的侵犯。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思路,走出那種單純追求提高生產力的社會發展模式。這一點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出的,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從教育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角度來把握教育和受教育權,因為純經濟增長作為一項目標不足以保證人的全面發展,而是應該以一種更加開闊的眼光,即以促進人的發展的眼光來確定教育和受教育權的含義。具體來說,各種經濟增長模式所涉及的主要是增加國民生產總值,而不是改善生活條件。至于人力資源開發,它把人看做是參與生產過程的簡單因素,即把他視為手段而不是目的。而社會福利政策則把個人看做是發展過程的受益者,而不是這一過程的參與者。最后,旨在滿足基本需要的方法的重點是向處境不利群體提供物品和經濟方面的服務,而不是挖掘人的潛力。相反,人的發展意味著把貨物和勞務的生產和分配以及人的潛力的擴大和利用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和處理。由此,人的發展概念要比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廣得多,它包括上述問題,但又不僅僅限于這些問題。它從人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與社會有關的所有問題:經濟增長、貿易、就業、政治上的自由和文化價值等。
新平民教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眼于生活者的培養,從而走出了那種單純把人看做勞動工具或生產者的誤區,捍衛了人的內在尊嚴和人的目的地位。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