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兒子懂事起,我就引導并鼓勵他講出一天中快樂與不快樂的事情,與他分享喜樂,排解哀愁。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小少年變成半大小伙子,我們的談話范圍越來越廣,談話內容也越來越深刻了。
“媽媽,數學老師脾氣太暴躁!她提出問題就讓同學回答,要是誰回答不出來,就等著她冷嘲熱諷吧!同學們都害怕她提問,老師怎么能那樣子,真是!”一日飯間,兒子談起了他對老師的感受,頗有憤然之色。
“兒子,不論從哪個角度說,老師對學生冷嘲熱諷都是不對的。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也都有自己的弱點,老師的弱點她自己未必就不知道,可能是一時忍不住吧。因此,不要過于苛求老師。”我想了一想,對兒子說了這樣一番話,兒子點點頭。
“媽媽,語文老師就不一樣。那次他叫我起來回答問題,我沒想好,心里怦怦跳,很不好意思,就站在那里,趕緊使勁想。他又挑了兩個同學,可能都是沒想好就都沒答對,但是,老師不諷刺我們。這時候,我忽然想起來了,示意老師再答,結果答對了。語文老師表揚我站著都在想問題。你看,語文老師就懂得學生的心。”對語文老師,兒子心悅誠服。
聽了兒子的一番話,我給兒子提出這樣的建議:“今后老師再提出問題,若自己沒有想好你就提醒老師——老師,我還沒想好,我再想一會可以么?不要不好意思,這沒有什么。我想老師應該會讓你坐下從容思考。因為老師提出問題,是需要給學生思考時間的。”“我試試看,我覺得語文老師可以接受這樣的請求!”兒子肯定地說。
談話結束,我陷入了沉思。這兩位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孰是孰非,已不辨自明;但在“粗暴”和“溫和”態度的背后,不難看出,這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從而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該說,課改走到今天,“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的教育理念已經稱不上是新理念,理應成為新的常規了。若要教師來回答這樣的理論題目,相信每個老師都不會答錯,為什么到了課堂上,就做出和教育理論相悖的行為呢?人們耳熟能詳的教育理論為什么卻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仔細想來,可能有這樣兩個原因。
其一,師眼看教材。
由于教師長期教授這些知識,對問題的答案就爛熟于心。因為對答案太熟悉了,不自覺地就認為問題不難,所以,提出問題就希望學生對答如流。若老師能夠深切體會學生初次接觸課文的陌生感,相信會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其二,師眼看課堂。
盡管對“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進行過多次討論,但是,無論是作秀性的公開課,還是原生態的家常課,許多教師骨子里還是認可大容量的課堂。要完成大容量的學習任務,就勢必縮短學生思考的時間。由于思考不夠充分,回答時很難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就通過反復的“還有呢?其他同學開動腦筋努力地想,看誰的想法比他更好?想好了么?想好了就請你大膽的舉起你的手,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之類的帶有干擾性質的不能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語言,催促學生說出對問題膚淺的認識。這樣,以犧牲學生獨立思考為代價,換來了教師向往的“課堂效率高”、“課堂氣氛活躍”等“繁榮”的課堂景象。
新理念,決不應該只在培訓會和理論考試中出現,而更應該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得以真正運用。也許,當我們的學生不再恐懼地說出“老師,我還沒想好”的時候,我們將看到理念指導實踐的令人驚喜的有效課堂!
(作者單位:山東省乳山市教學研究中心教育發展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