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有育人,這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在任何時候,教師的發展都是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基礎,教師應該努力成為道德楷模和學術精英,而教師的人文素養決定著其教育質量。沒有人文素養的教師,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學精神,也就不會有很高的審美修養。
新課程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必須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真正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在教育與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人”看,當做有情感的、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獨立的人來看待。教育是通過主體、為了主體的發展,在主體間進行的一種精神交流和對話。通過這種交流對話,教師要引導、激發學生的自覺、自尊意識,使其主動地尋求自我發展和進步的目標,不斷完善自己。
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才可能從教書匠成長為能師、經師甚至名師。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就必須善于讀書,學會學習,與時俱進。要養成勤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從某種角度說,學會讀書和學習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學會讀書和學習,我們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沒有學習,就沒有教師的成長;不吸收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和積累的文化財富,教師在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就無法做到從容不迫,游刃有余。教師尤其要閱讀經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養,尤其要提高人文素養,并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精神,這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發展的基礎,也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在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師跨越東西方文化經典所構成的橋梁的過程。
因此,當前我們要圍繞學校發展目標,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發展的原則,堅持以質量求發展、以特色求發展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重點突破、協調發展的原則,努力建成學科和人才高地,凸顯學校辦學優勢和特色,那么就必須將教師人文素養當做學校的首要任務來抓。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