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包括了孫武和孫臏,主要是指孫武,因而《孫子兵法》,是指孫武所著的兵法。對這個問題,曾有過不同意見的爭論。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講的是孫武和孫臏兩個人。1922年,山東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漢簡兵書,也證實了這個問題。根據出土的竹簡記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不同時期的兩部兵書:一部是出自春秋末期吳國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另一部是戰國時期齊國孫臏所著的《孫臏兵法》。孫臏與孫武相距100多年,孫臏是孫武的后代。現簡介如下。
孫武:春秋末期兵家,生于齊國安東(今山東惠民)。后入吳,被吳王闔閭任為大將,所以也稱為“吳孫子”。孫武初入吳,以女兵作訓練示范,吳王兩愛姬任隊長,因玩忽職守,違紀被誅。吳王乃深知其善用兵,封為大將。(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武為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對吳國稱霸起了重要作用。他所著的兵書,即稱《孫子兵法》,共13篇。在首篇《始計篇》中,開宗明義就提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并指出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為“五事”和“詭道十二法”。要做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兵家制勝之道。在《謀攻篇》中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和“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重要的戰略思想。在其他各篇中具體分析了克敵制勝的關鍵在于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勞逸、虛實等矛盾及其巧妙運用和促其轉化的戰略戰術,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為之神。”(《虛實篇》)總之,一部兵書,充滿了辯證思維和方法。
《孫子兵法》,在后世不僅應用于軍事,而且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多個領域,在科舉中,《孫子兵法》也列為武科的考試科目,它是中國古典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在8世紀,通過日本留學生傳入日本;18世紀,又傳入歐洲。現有日、英、法、俄、德、捷、越等多種文譯本。
孫臏:戰國時期的兵家,生于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齊威王任為軍師,為了區別于孫武,也稱為“齊孫子”。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臏生于齊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并記敘了孫臏與龐涓曾一起學兵法,龐涓自以為能不及孫臏,做魏國將軍后,乃陰使召孫臏至魏,以法刑斷其兩足。后孫臏轉到齊國,齊將田忌推薦孫臏于齊威王,齊威王向其問兵法,遂任為軍師。后魏伐趙,趙求救于齊,在孫臏的主導下,打敗魏軍,名顯天下。龐涓因兵敗自刎。
孫臏用兵,善于因敵、因地、因陣法而制宜,以奇制勝。強調作戰要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條件,做到“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八陣》),即能夠做到寡可以敵眾,弱可以勝強。
《孫子兵法》,有曹操、杜牧等十一家注,曹操還為之作“序”,在《孫子序》中說:“吾觀兵書戰略多矣,孫吳所著深矣!”今人郭化若作《孫子今譯》。還有多種外文譯本。
以上是關于諸子的簡介,所選及所介并不全面,在先秦諸子中,只選了儒、道、墨、法四大家,外加孫子兵法。對各家的簡介與評析,也很膚淺,其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渴望方家指正,用者補遺。在撰寫中,參考了有關的論著,恕不一一注出,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