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實現教學價值最大化的關鍵因素,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主要是通過教師這個重要角色來實現。因此,除了承擔其他社會成員的共有角色之外,教師還必須承擔社會所賦予現代教師的特殊角色。
目前,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在逐漸增加,相應地對教師角色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課程研制者;教師不僅是班級的領導者,還是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不僅是學生學業成功的培養者,還是其個性特長的發掘者;教師不僅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還是自我提升的教育者。多元化的教師角色呈現出復雜、混亂和超載等特點,這使得教師在面對被賦予的眾多角色時往往表現得無所適從。教師時常需要扮演性質相互沖突的角色,以下就從班級管理、教學科研、價值觀三個層面探討教師的角色沖突。
一、班級管理中的角色沖突
教師在學校中同時扮演著班級管理者和學生的朋友這兩種角色,它們之間的相互抵觸著重表現在管理層面。作為一般意義上的管理者,在其工作范圍之內,與被管理者通常保持一種上下級關系或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是一種純粹的制度關系;作為朋友,是一種在平等互尊基礎上的交往,不僅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別,還有一定的情感投入。這樣,教師同時作為管理者和朋友就發生了角色沖突。
教師在管理層面上的角色沖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要管理班級和樹立威信,必須保持嚴肅認真的作風,以保證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班級的正常運行,同時使學生意識到如果違反了教師的管理要求,對班級和自己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學生的朋友,必須跟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發展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如果這兩個角色處理不妥或轉換太快,就可能導致不良后果:如學生會對教師人格產生質疑,認為教師剛剛還是像朋友一樣親切,立即就變成了居高臨下的管理者,感到無法接受;或誤以為自己做錯了事,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等。
面對同時作為管理者和朋友的角色沖突,教師可以根據以下三個步驟建構自己的解決策略。首先,教師要思考如何正確扮演自己的角色,思考成熟之后再告知學生。其次,嚴格保持已經和學生建立起來的角色情境。教師盡量要保持在同一情境下扮演固定的角色,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承擔起這兩種矛盾角色。最后,當班級與教師都建立了穩定的角色情境之后,教師的角色沖突就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遵守教師的管理要求,在教學活動之余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朋友關系,教師也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這兩種角色。
二、教學科研方面的角色沖突
教師角色的內容從最早韓愈所定義的“傳道、授業、解惑”演變到今天已經包含了頗為廣泛的內容和深刻的涵義,包括教師作為課程研制者、創新促進者、班級文化創造者等等。當人們給教師角色添加越來越多內容的同時,卻忽視了教學對象的差異和教師原有教學水平的局限,忽視了教育的現實性和社會性。
實際上,對于教師需要承擔怎樣的角色,根據所授對象不同而差別迥異。根據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對北京市中學教師的需求狀況的調查分析,“家長和學生最看重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有75.6%和72.6%的學生和家長表示教師‘講解課程內容要讓學生聽得懂的能力非常重要。’”[1]這說明我國中小學教師急需的是提高教學能力,而不是成為課程研制者。其次,提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師需要一定的時間自我提高。只有先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夠去指導學生。再次,我國的教師通常由師范類院校培養,其培養目標是具有一定教學水平的教師而不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對教師過高的要求必然脫離我國社會的現實。
由教師能力的理想水平與現實水平的差距引起的角色沖突需要教師本身和社會輿論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師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和專業水平,發展自我的教學研究能力。其次,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個性、興趣、心理、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諸多方面,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再次,教師應該放遠視野,將關注的目光擴展到校外的社會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素材,挖掘教育智慧,將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除此之外,人們對教師角色的客觀認識也有助于教師對自身角色的準確把握。
三、價值觀上的角色沖突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認為教師應該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培養轉變,如教會學生如何去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淡化考試功能等等。當教師在思想上接受并內化了新的教育理念之后,角色意識就會隨之變化,希望成為學生能力提高的培養者。但是,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學生的學科成績仍然是擇校的重要依據。教師在現實中被期望的角色是高分培養者。高分培養者和能力提高者在價值取向上的矛盾導致了教師角色的沖突。一方面,教師本著提高學生能力的教育理念,要使學生充分發展、勇于創新、張揚個性;另一方面,教師又不得不為了應付考試壓抑學生個性發展,力圖使學生在最少的時間里學到最多的知識。教師同時背負著兩個利益沖突的角色,容易陷入不知所為的尷尬處境。
教師同時扮演高分培養者和能力提高者所引起的角色沖突主要來自價值觀的差異。教師要有以下的認識:首先,價值觀的差異受制度的限制。教育改革是對以往存在的教育問題的重新審視,也是對新的教育之路的探索。教育理念的轉化受到制度、文化、國情、物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教師要理解由價值觀差異帶來的角色沖突,以平和的心態從事教學活動。其次,教師要對我國教育改革動向密切關注和深入分析,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管是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還是在傳統的“高分”要求下,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不斷反思和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突出自己的教學特色。最后,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師個人能力水平存在差異等因素,教師應根據本人本校的具體情況對承擔的沖突角色靈活應對。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今天,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扮演著眾多的角色,過多的角色不免會引發角色間的沖突。作為教師,只要能夠認真地分析狀況,理性地對待沖突,努力提升自身修養,就能夠在所承擔的角色中游刃有余,感受教師職業的特殊價值和豐富內涵。
注釋:
[1] 康麗穎.什么樣的教師最受歡迎[N].中國教育報,2005-6-13.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