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態,是指教師授課的姿態,它由表情、眼神、手勢、動作、體態、儀表等方面的因素構成。教態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用于課堂教學,有時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當的教態,通常在教師眼里被認為是小事,恰是這些小事卻折射出一個教師的修養,同時對學生也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
一、表情
表情是指教師的面部表情,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溝通的重要渠道。一個教師的喜怒哀樂,都通過面部表情體現出來,表現得恰到好處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受學生歡迎的表情有以下幾種。
“威嚴型”:面部表情過于嚴肅,板著面孔,不茍言笑,這樣必然使學生產生懼怕心理,由此對教師懼而遠之。
“疲倦型”:課堂上有氣無力,精神萎靡不振,呵欠不止,使學生松懈倦怠。
“呆板抑郁型”:帶著憂郁或呆板、拘束的神情,會使學生感到壓抑,興趣銳減,感到上課是一種痛苦。
二、目光
在課堂上,眼睛是師生間感情交流的窗口,而眼睛交往的核心是目光。目光的接觸是非語言溝通的主要信息來源,幾種錯誤的目光傾向有以下幾種。
“走馬觀花”:“四目交往才會讓雙方感到心靈的相互碰撞,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教師不能把目光在學生中間掃來描去而沒有真正注視任何人。”[1]
“視而不見”:有些老師講課時根本不正眼看學生,他們要么盯著教案不放,要么望著天花板,要么望著窗外或背對學生在黑板上寫寫畫畫。這樣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懷疑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熟諳程度。也容易對學生產生催眠作用,使他們的思維和情緒漸漸轉入抑制狀態。
“心神不寧”:教師授課時不停地看表,不住地揩臉擦汗,客觀上使學生急躁不安,無心上課。
“情有獨鐘”:教師在講課時,目光總是對著他的幾個最得意的學生,或只是習慣看前幾排,而忽視了大多數,這樣難免有些學生搞小動作,開小差。
三、手勢
手勢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師通過手的各種動作向學生進行某種暗示的一種體態語言。不恰當的手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無目的型”:有些教師在講臺上常出現一些不經意的動作,如擺弄教案、粉筆、鋼筆、衣扣,扭動手指、搓手,手提褲子,攏頭發,撓耳朵,挖鼻子,揉眼睛,提眼鏡等等,這些習慣性的動作都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分散學生聽課精力。
“蘭花指型”:教師拿著粉筆板書時,手指像蘭花一般,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吸煙型”:煙癮大的教師,拿粉筆如拿香煙,還時不時用食指彈彈,引起學生效仿、譏笑和輕視。
“一陽指型”:教師用一個手指叫學生來回答問題,使他們感到教師態度強硬,不夠尊重他們的人格,容易產生反感情緒,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吸收。
“南轅北轍型”:手勢和語言不協調,口中講的是一套,手勢打的是另一套。例如,用地圖講課時,說的是北京,指的卻是南京,這樣只能使學生的思維一片混亂。
四、走動
走動是教師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教師在課堂上的走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在講課時并不總站在一個位置上,而是適當地在講臺周圍走動;另一種是在學生做練習、討論、實驗時,教師在學生中間走動”。[2]教師課堂上的走動存在以下幾種不當之處。
頻繁走動,來回穿梭:教師在課堂上來回穿梭,像走馬燈一樣,還時常碰著學生的胳膊或書本,使學生對教師很反感。學生在做練習答卷子時,教師在他們中間走來走去,有時在他們身后或身邊停下來,看看試卷等,這樣易造成他們情緒緊張,擾亂正常的思維活動,影響他們腦力勞動的效率。
固守三尺講臺:教師主要從講桌后邊走到講臺的左邊或右邊,很少到學生中間走動,在使用多媒體時更是如此。這樣就擴大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與教師有隔閡,不利于師生間的情感溝通。
五、站姿與坐姿
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應注意自己的每一個小動作,“站立時身板挺直,昂首挺胸,顯得端莊、偉岸,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既莊重又輕松”;“坐著時,也要身體端正,腰板挺直,給人一種親切感”。[3]
站姿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霸氣式”:站立時兩手交叉于胸前或背負雙手,甚至有的拄著教鞭講課,盛氣凌人,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持懷疑、輕慢的態度,心里不舒服。
“顫抖式”:一條腿站定,另一只腳不停地扣擊地面;或者站在講臺后邊,用腳蹬黑板下面的墻壁渾身顫動。這容易使學生心理產生疲乏感,同時給學生一種缺乏修養的印象。
“依傍式”:教師一走進教室就喜歡依靠身邊的東西——講桌、黑板下緣等等,作為支撐物。學生就會想老師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體力不支,因而擔心老師會隨時倒下來,再也無心聽講了。
坐姿存在的問題有“支架式”,即教師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支撐著下巴或趴在講桌上講課,顯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老板式”,即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顫悠悠;或者坐在椅子上回身板書,懶散懈怠。
六、儀表
教師的儀表,主要指衣著、發式、容貌、服飾等。它是教師心靈的暗示和自然流露。它作為一種信念傳遞給學生,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導向和熏陶功能。不當的儀表有如下表現。
奇裝異服,打扮妖艷:有的女教師穿著服裝太花太艷,臉部化妝太濃,佩戴時髦的首飾,使用強烈刺鼻的香水,戴著墨鏡,穿著尖頭高跟鞋或者高筒的馬靴;身體胖的教師穿緊身衣,身體瘦的教師穿寬松的衣服。這樣的著裝給學生造成一種很別扭的感覺,影響他們的聽課情緒。
衣容不整:有的教師比較隨便,常常出現系錯扣子、衣領未翻、戴歪帽子、腰帶附在外很長、頭發蓬亂、染著不同顏色的發型、胡子拉碴或者整日油頭粉面等現象。這些都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嚴重的影響。
綜上所述,無聲的教態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它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的非語言行為修養,關注自身的教態。
注釋:
[1]王學成.教師的教態面面觀[J].自貢師專學報(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