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規則作為一種存在于課堂中的微觀制度,具有管理學生、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功能。傳統的課堂過分強調規則,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如何重建課堂規則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解讀傳統課堂現象
現象一:上課時專心聽講,雙手放在背后,身體坐端正,除了老師規定的動作,如舉手發言、拿書、寫字外,其余動作都是多余的。別人講話不能插嘴,不舉手不能發言,舉手時一律把肘關節擱在桌子上,不能舉得太高、遲到喊“報告”、不得上廁所、不能喝水、不能插嘴質疑……隨便進入哪一個中小學課堂,都可見到如此的情況。
現象二:課堂上,學生A用筆戳學生,學生B怒視他,沒說話,學生A明白學生B的意思。如果不是教師的干預,這件事就了結了。
教師:“學生A !你又亂來,你給我出去!永遠別回來!你一再搗蛋,我煩透了,你是害群之馬!”
學生A:在尷尬地低下頭之前,向幾位好友示以怪臉,他們馬上聲援。
學生C:“老師不該這樣講話,這樣對我們的心理不好。”
教師:“少自作聰明,這不干你的事!”
學生C:“不能個人只掃門前雪,侮辱會令我們自卑。”
教師:“住嘴!你又不是他的監護人。”
鬧聲止息,濃重的沉默降臨,但是,氣氛中充滿了怨恨。
現象三:××小學××年級××班,一名9歲的學生在上課期間用鉛筆往教室的墻壁上畫了個方框,老師聽說后,當堂在該學生臉上畫了個方框。當家長指出老師的這種做法欠妥、對孩子人格造成了傷害時,老師竟當著眾多學生的面說:“我就是要這樣懲罰學生。”
(一)教師——課堂中的控制者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如同君王,學生是俯首聽命的臣民。教師將學生當作一種必須制服,要監視、支配的對象,通過命令、威脅、責罰,通過批評學生的行為,通過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以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教師的屈從,往往只是對教師的霸權與控制的服從。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
(二)學生——課堂中的被控制者
學生原本是充滿活力,有著獨特性的生命個體。然而在權威的控制下,學生就像蝴蝶被針釘住一樣,被牢牢地縛在他的桌子上,伸展著貧瘠和無用的翅膀。學生日益成為政治上的順民,經濟上的工人,文化上的消費者,惟獨
沒有成為自己,班級中的個體生命越來越消釋于符合社會需要的才能和性格之中,成為一個個標準化零件。[1]
(三)課堂——學生的精神監獄
傳統的課堂通過嚴酷的紀律規范、無處不在的監視、隨意的懲罰以及苛刻的標準全面地對兒童進行控制。在傳統課堂中,統一的課堂紀律在使每個學生有“軌”可尋之時,也使他們失去了個性化“選擇”的自由。嚴格的課堂管理,更使得鮮活的生命被異化為了一個安靜的環境和井井有條的秩序。課堂不但沒有變成一個促進學生解放和歡樂的生命天堂,反而日益演變成為一種壓抑性的控制環境,變成扼殺學生精神生命的刑場。[2]
二、反思傳統課堂
(一)課堂規則的異化根本上源于主—客關系中把受教育者當作客體
傳統課堂中,教育者將受教育者當作“物”來塑造。教育者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領導、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3]。課堂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訓練和控制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壓迫和被壓迫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被當作“物”來看待,成了無生命的東西。通過對生命體的完全、絕對的控制,生命喪失了一個基本的品質——自由。“為了便于統治,壓迫者意識想方設法打消人們的探索欲望,抑制人們永不滿足的精神,抹殺人的創造力,而這些正是生命的特征。所以,壓迫者意識泯滅生命。”[4]
(二)傳統課堂規則以文本形式出現,更多地表現為教師的獨白話語,體現的是“成人視角”和“教師中心的取向”
由于社會制度賦予了師生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并導致了師生地位的差距,學生作為非成人,不得不接受成人社會的代表——教師的控制,這就在制度上形成了教師與學生的相對社會地位。教師是制度高位者,學生是制度低位者。[5]在這種主導地位下,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存在,用成人的世界代替兒童的世界,失去了對兒童當下生活的關注,失去了對兒童主體性的關照。
(三)傳統的課堂規則更多是采用限制性、禁止的語言
有人曾尖銳指出,現在的教育是“不許”的教育而不是“許”的教育,使教育與“不許什么”之間劃上了等號。這實際上是一種落后觀念的體現。即把學生看作是教育過程中的純粹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現有的課堂紀律大多是限定性的、限制性的,為學生規定了統一的、不容偏差的行為方式,并且往往采用禁止性的表述方式。對于規則的執行,也往往采用各種各樣的懲罰措施,而缺乏對學生積極行動的引導與鼓勵。
三、重建課堂規則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兒童的快樂、幸福,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人文關懷,將兒童的活潑、純真、自由、權利作為教育的基點。倘若教育貶低人性,只是成為控制兒童的嚴厲手段,那將是無益兒童的。合理的課堂規則能夠為學生的課堂生活營造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環境。
(一)課堂規則的制定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思維特點及社會性發展水平方面各不相同,對規則的理解與內化方面也會各不相同。因此規則的內容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緊貼學生的實際、切合學生的體驗、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例如“上課期間不準上廁所”,這種規則對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難以做到,不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再如“上課時兩手要放在背后”這種規則既不合理,也沒必要。
(二)規則應采用生動、活潑、正面、肯定的語言,便于兒童切身理解
規則制定的目的不應僅僅使兒童聽從,更主要的還應該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張揚。傳統的課堂規則往往包含過多對行動的禁止,由此便不可避免地限制著學生的自由,壓制了他們的生命活力。新規則的制定要采用兒童的視角,從兒童的眼光理解和制定規則,規則的表述要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內容應該具有正面、肯定、引導性的特點,而非抽象枯燥的成人化語言。也就是說,對于任何一條規定,都應讓學生不覺得是對他們的禁止,而是行動號召,是在鼓勵和幫助他們,給他們以充分的自由,鼓勵他們去活動。應該盡量用“你應當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會更好”,避免“不準或者禁止做什么”等語言。例如,用不著教訓孩子說“不許摘校園里的花。”而應當對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應當在校園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它。”這種正面、肯定的語言達到的效果遠遠超過負面、否定的語言。
(三)課堂規則應該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制定的結果
經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磋商制定的規則會更易于被學生認同和內化,更易于實施。因此課堂規則的建構應給與學生更多的參與權,將學生吸納進來,與教師共同制定規則,使學生成為自身規范的真正主體。達到從小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自我協調、自我控制、自我改進等能力的目的。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作為規則的指導者參與進來,立足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進行溝通、磋商,引導、促進規則的實施。例如可以在充分了解班級的特點之后,先由班主任有針對性的根據班級的情況制定相應的規則,再經過全班同學的共同討論和協商進行修改補充,認可之后,由全班同學在規則上簽名,作為承諾,表示愿意遵守自定的規則。這樣的規則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并且容易實行。
總之,課堂規則只有建立在尊重兒童生命、尊重兒童成長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課堂規則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充分體現課堂規則的價值,從而營造出人性化的管理環境,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注釋:
[1][2]甘劍梅.班級:一個可能的價值世界——論班級形態的發生與現代轉換.現代教育論叢.2001(1).5-6
[3]葉讕.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