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城鄉教育的差距非但沒有減小,還有擴大的趨勢。特別是在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的素質和配置方面,顯得尤為突出。薄弱的師資力量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制約是顯而易見的。目前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結構不合理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就是“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在城市這種說法可能有點偏頗,但在農村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小學教師年齡老化嚴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師,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例如,湖南省臨武縣現有小學教師1525人,30歲以下的僅359人,占23.5%。這是全縣的平均情況,在一些鄉鎮,一些學年段這種老化現象要嚴重得多。如臨武縣南強鄉現有小學教師82人,50歲以上的就占了33人,占教師總數的40.24%。從總體上看,農村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比城區教師大。
2.學科比例失調
“小科目”專任教師不同程度缺乏,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缺乏,外語、物理、化學教師多是半路出家。小學計算機和英語教師全部是通過短期培訓走上新崗位的,難以適應教學要求。因此,農村初中和小學外語、音樂、體育、美術課面臨著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這些將嚴重制約著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也難以保證。
3.教師課時負擔重,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
許多教師多頭教學,一個教師要負擔幾個年級、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很多教師的執教熱情不高,工作不安心,教師對農村教育的未來缺乏信心。教師的付出和所得反差較大,不利于較好地發揮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教師地域分布不合理
縣城及其周邊鄉鎮教師超編,而最需要教師的偏遠山區又無人愿意去。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嚴重地影響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5.教師素質不高,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農村很多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一般或較差。一些新招聘的非師范類畢業的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有的教師實際教學能力與學歷層次不相稱,與義務教育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造成農村義務教育師資力量薄弱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學生人數減少和撤點并校力度增大的影響,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超編現象,受編制所限,缺乏年輕教師的補充。有的地方甚至四、五年未從大中專師范生中錄用新教師了。
二是受教師聘任制的影響,高中學校為了滿足教學需要常常從初中學校抽調教師,而城區學校又從農村學校選調教師。大量的年輕骨干教師進城加劇了城鄉學校師資力量的“貧富”差距,也客觀上掏空了農村義務教育師資力量的根基。
三是教師的福利待遇低、教學負擔重、生活條件差,與城區相比,與高中學校相比反差太大,嚴重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教師的實際經濟收入差別很大。這些都極大地挫傷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是造成農村義務教育教師人心不穩、師資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武縣教育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