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要求構建一個真實的生活課堂,讓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體驗生活,通過自己的發現和探索得出結論。我想通過下面的課例談談如何做到這一點。
[教學敘事]
這天,我在三年級(2)班執教《好鄰居》一課。首先,我組織學生說說你們家的鄰居是誰?能說說你們一家和鄰居家的故事嗎?學生一個個如數家珍,敘述和鄰居家的友好故事。有的講起鄰居伯伯背自己去醫院的事還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我也不禁感嘆說:“你們遇上了好鄰居,這真是一種福分。”我話音剛落,不想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家和鄰居家是死對頭。”隨即教室里一片混亂,許多學生也紛紛應和道:“是呀,是呀。”面對著一時的混亂,我不禁一頓,原先的教學設計已全部打亂。一個新的問題在我腦海中產生,如何建立和睦的鄰里關系才是學生真正應該學會解決的現實問題。于是我又進行了新的教學設計:
師:這種情況確實有呀,你們平時和鄰居家不來往或者有矛盾嗎?是的請舉手。
師:那么,你們知道和鄰居家產生矛盾是什么原因嗎?
生:我們早上出門,傍晚回家,難得見面。再說也沒什么需要來往。
師:哦,不過多個好鄰居總沒有壞處,你們沒意見吧?你們聽說過“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嗎?
小結:“遠親不如近鄰”就是說:親戚雖然親,但住得遠,不如住在近旁的鄰居來往多,遇到事情也不如鄰居能夠給予及時的幫助。
生:你們的鄰居可真好,可我們那個鄰居很兇的。那天我在樓上練習跳繩,他就跑上來罵我。
師:如果有人在你們樓上跳繩,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媽,你有意見嗎?(生點頭認可)
師:想一想你在家有哪些活動會影響到鄰居的生活?
生:在樓上跳繩。
生:看電視把聲音開得很大。
生:在陽臺上晾衣服和拖把。
生:把垃圾倒入鄰居的院子里。
師:同學們所舉的例子,都說明了這些活動都會影響鄰居的生活。因此,我們要時時學會心中有他人,遇事將心比心。那么,有沒有可以避免矛盾的辦法?怎樣能和好?小組討論,商量商量辦法。
(生討論:見面打招呼;學會寬容;將心比心……)
師:同學們,我們要注意與鄰居和睦相處,說話、做事要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鄰居之間相處要講謙讓,能諒解人;鄰居有了困難要熱情幫助,這樣才有益于各家的生活,也有利于社會安定團結。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共同為增進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教學反思]
如何在生活德育的大背景下實施品德教學呢?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溝通,一種平等的探討,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抓住契機,運用情境感受,強化實踐體驗,在不露痕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德行。
1.意外精彩——煥發課堂新生機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葉瀾語)走出預期目標、計劃的限制,關注教學進程本身的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景中,常有許多非預期性的因素產生,而這些稍縱即逝的、非預期的因素往往擁有無窮的教育價值。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而不是夜空中一顆美麗的流星?“老師,我家和鄰居家是死對頭。”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一名思品教師我知道不能回避學生的這個問題,哪怕原先的教學設計全部打亂。于是一個新的問題在我腦海中產生,我又進行了新的教學設計。這意外的一問也使我的課堂變得更有意義,更有教學價值。
2.平等對話──春風化雨細無聲
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這里,老師沒有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訓”,也沒有滔滔不絕的“灌”,有的只是平等的對話。在平等的對話中,和學生一起分享好鄰居帶來的快慰,一起分擔來自學生鄰里間不和的憂愁,一起出謀劃策處理鄰里關系。在平等的對話中,讓學生的學習真正面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真正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在平等對話中,教學情境與生活情境渾然一體。在平等的對話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思品教學中不是傳授道德規范的傳道士,不是知識的權威,不是道德價值評判的獨裁者,而是他們一起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如果有人在你們樓上跳繩,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媽你有意見嗎?”教師親和的態度、出自內心的語言,學生就會產生情感共鳴,接納你的建議,這是一種活生生的道德再創造過程。
3.換位感悟──心中悟出始知深
情境所顯示的鮮明形象,對于正處在表象思維階段的兒童來說,可以引起無意識心理傾向,忘我地進入情境,引起他們的同感,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如當學生提出我們那個鄰居很兇的,那天我在樓上練習跳繩,他就跑上來罵我時。我隨即反問:“如果有人在你們樓上跳繩,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媽,你有意見嗎?”讓學生換位思考,遇事將心比心。“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個體經驗的整合和提升。在品德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創設道德情境,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情境感受,內化體悟。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不僅大家都愉快,還要樹立維護和增進鄰里之間和睦的責任感。這樣,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中去,由“被動”轉為“主動”,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活動體驗──此時無聲勝有聲
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只有學生的活動參與,才有學生道德情感的參與。在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中,也不妨以實踐體驗為載體,以道德情感體驗為動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道德行為習慣,扭轉我們的學生“只會說,不會做”的尷尬局面。因此在學生明白鄰里不和睦的原因后,我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怎樣能和好?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體會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密切關系,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