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學校開始鼓勵教師設計符合時代需求和引起學生興趣的新的課程內容;鼓勵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采取新的、有效的評估手段對學生進行正確、全面、公平的評價。所有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具有合作意識才能完成。那么在這種背景下,學校應該做些什么?
一、為促進教師合作創設條件
1.要在學校內創設良好的合作氛圍
學校領導應積極倡導教師合作并熱情投入到合作中去,將自己指揮者、管理者的身份轉變為科研實踐的參與者,引導教師不斷開啟自己的新思路,并將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與同事分享。學校應組織教研組定期開展教學心得交流,擬定教學研究課題并集體進行課題探討與實踐,就某個班級問題學生給予指導意見等活動,將合作意識逐步滲透到每位教師的心里。在年級組中,各個科目的任課教師可以將幾門課程綜合,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綜合課程,例如,在音樂課上學習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這就需要各科教師一起設計教學方案,共同進行教學,同時教師的這種合作意識對學生會起到示范作用,用這種方式向學生呈現合作的益處,從而激勵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合作。
2.學校應重建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
教師配合新課改,以合作的形式向專業化發展,教師評價制度也要跟進。如果我們還使用學生的考試結果來評價教師,那么教師合作就變得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了。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必須制定出符合學校實際的、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評價制度。注重教學結果同時也注重教學過程;關注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同時也關注教師參與合作探究課題的成果;考察教師教學設計的同時也考察教研組教學交流的成果;關心教師工作表現的同時也關心教師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將單一的評價形式轉變為多元式的,在評價過程中將教師的合作協調能力,參與合作教學研究的成果都作為評價內容,真正意義上保證教師合作是真實的、有效的,防止流于形式的合作。
二、考慮教師進行合作面臨的挑戰
1.不是所有教師都適合在合作中工作
教師的文化背景、個性特征各不相同,未必都適合合作,因此,每位教師的特長和由于區域而產生的文化差異都應成為考慮分組合作的因素。自由組合是合作的方式之一,但是教師個人的特長有可能難以在這個小組中發揮出來。同時這樣的分組合作很容易產生教師隊伍中的“小幫派”,造成惡性競爭。
2.合作不適用所有的教學任務
教師集體備課、教研等活動,可能會造成一些教師的惰性,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都將集體備課的教學設計拿來用,這種“拿來主義”要不得。另外,在考慮合作時,一些簡單的教學任務如改作業、輔導和家訪等等,沒有必要進行合作。
3.教師能否在合作中展現個性與創造性
教師的勞動需要靈活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還要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教學魅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教育活的源泉?,F在需要教師合作、集體備課、集體探究,那么教師是否還能在這些合作型的教學工作中展現個性與創造性呢?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ㄗ髡邌挝唬荷虾煼洞髮W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