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帶著兒子在大街上閑逛,發現有人當街擺設一種“智力游戲”,游戲的場景設置和規則都很簡單:當街“一”字兒擺著幾張桌子,數把椅子,你交給“主持人”五元錢坐上去,主持人發給你一張紙和一枝筆,你只要從“1”開始按順序寫阿拉伯數字就可以了。如果你在規定時間內從“1”順利地寫到“300”而不出錯(不得改動,沒有錯漏和顛倒等情況),五元錢退回你本人,并獎勵你一瓶“高級”洗發水。若出現某種差錯,游戲結束,五元錢歸主持人所有。你若順利地寫到“300”還不愿結束可以繼續向下寫,寫到“500”可以領回你的五元錢并得到一架一次性照相機,中間如出現錯誤,對不起,獎品沒有,五元錢也就換了主人了。我和兒子看了一會,參加游戲的人挺多,敗者眾,勝者寡。兒子已讀小學六年級,成績還不錯,對那些敗者很不屑,我心里也頗不以為然——這題目不太小兒科了嗎!最后父子雙雙參戰,結果是都沒順利地寫到“500”就折戟沉沙了。之后,我和兒子在街上匆匆踅了一圈后就趕緊回家了,因為兒子還有很多作業要完成!
在兒子忙于抄寫作業時,我琢磨著剛才街頭擺設“智力游戲”人的巧思,覺得此人可以算得上一個心理研究的高手。此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的“游戲”(騙術?)規則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沒有任何圈套,游戲競賽等活動又很容易激起人們參與的欲望和好勝心,而設題的簡易程度又讓人很容易產生麻痹大意的心理。而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從事簡單機械、單調乏味的活動,人們越容易產生注意的疲勞,不經意間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你此時如果刻意集中注意力,精神高度緊張,對不起得很,錯誤可能會來得更快,出得更多!
作為一名教師培訓部門的教師,我對中小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向來頗有看法,今天更有點惶惶然了。覺得某些教師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確實缺乏理性的思考,嚴重違背小學生心智成長發展和學科教學的規律,實在還不如這些街頭騙子聰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想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談談小學生語文作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全面完成新課標規定的小學語文課程目標,小學生的語文作業應該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但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小學生的語文作業就是“寫字去”!課堂上是這樣,課后更是通過大量的字詞抄寫牢牢地捆綁著學生。一個字抄寫幾遍是少的,十幾遍、幾十遍,今天抄、明天抄,有時還由抄寫字詞擴大到抄寫課文,抄寫練習題!學生幾乎所有的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都用在機械的抄寫上面了。至于效果怎么樣這些老師似乎從沒認真考慮過,許多老師已經只是習慣這樣做罷了。
稍加分析,這種做法的弊端是嚴重的:一方面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造成致命的傷害,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會帶來很深的消極影響。
首先,抄寫類作業對相關內容的掌握并非多多益善,更談不上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有效地全面提升。小學生的字詞教學,適當的重復以鞏固記憶是必要的。然而過量的抄寫,學生為了完成抄寫任務,就會只求速度和數量,根本無暇顧及抄寫的質量和效果。這些老師犯了這樣一個錯誤:他們把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提高教學質量放在一架天平的兩個托盤里,認為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如果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就必然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還有些老師竟然認為我不布置別人會布置,寫總比不寫強,這些機械單調的作業甚至成了老師占用學生時間或者竟然成為老師懲罰犯了錯誤的學生的手段。這樣的作業已經失去了作業的本意,這樣的教學也就偏離了教學的正確軌道。同時,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具有鮮明的情境性整體性的特點,但這些老師的教學往往把語文素養的各方面的目標孤立起來,機械訓練,各個擊破。這種缺陷也從小學生機械單調的語文作業上突出地表現了出來。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長期以來“高耗低效”弊端的根源之一。因為它完全背離了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心理機制,從而違背了語文教學的本質規律,這樣的語文教學是注定要失敗的!
再說,學生們在忙于應付作業的狀態下,還怎么能夠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還何談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課標提出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豈不成為一句空話?結果,本來最具有人文特點、最色彩斑斕妙趣橫生的語文課變得令人生厭,甚至令人生畏!原教育部總督學柳斌這樣說過:“看一個語文老師高明不高明,并不是看他的學生語文能不能得高分,主要應看他有沒有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和情感。如果他的學生都非常熱愛語文,學習語文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就是一個好老師。”對語文教學來說,這是真理。其他學科的教學也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其次,這種做法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很深的消極影響。“教育就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過重的課業負擔會使許多孩子喪失童年,喪失童年的快樂。缺少了童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缺少了快樂的童年教育是失敗的教育。人生的目的應該不僅僅是追求成年以后的成就,還有更多愉悅的生命體驗等待著每個生命去親身經歷。實際上,這里還是和教育的最核心的理念問題有關,就是我們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們的教育現實是,新課程的理念、口號喊得震天響: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但實際上我們強加給孩子們的是:一切為了成功,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們的“發展”和“成功”,二者本來應該是同一的,但現實中我們的許多做法反而把它們完全對立起來了,新課程改革中的很多問題往往都與之有關聯。
客觀地分析,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有著極其復雜深刻的社會因素,我們不該簡單地歸咎于學校。但迷信此道的老師卻應該猛醒,我們可能還不如文章開頭所述的街頭騙子聰明!他們是設圈套騙人,我們卻可能是在掩耳盜鈴!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