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經濟學博士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
美國貿易代表署一年一度的《國別貿易壁壘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已于4月2日發布了。作為美國最大的貨物貿易逆差來源地,中國繼續“享受”特殊待遇:《報告》全文650頁,總共指責了63個貿易伙伴的“不公正貿易行為”,其中關于中國(不包括香港特區和臺灣?。┑姆謭蟾婢驼剂?9頁,遠遠超過歐、日等美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篇幅。在這篇分報告中,美方雖然承認了中國在推進貿易自由化等方面的長足進步,但重心仍然放在指責中國的“不公正貿易行為”上,洋洋灑灑列舉了中國在進口政策、國內政策等上10個領域的數十項“貿易壁壘”。荒唐的是,這次的《報告》竟然將中國的“兩稅合一”也列為“貿易壁壘”。其實,這恰恰暴露了美國自身的嚴重缺陷。
缺陷一:根深蒂固的霸權主義意識。毋庸諱言,中國在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了解不多、面臨嚴重外匯缺口的年代,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而對內資“逆向歧視”的二元企業所得稅制度曾經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根本變化,這種二元企業所得稅制度的負面作用日益突出,不公正地削弱內資企業競爭力、扭曲企業和政府行為、助長“尋租”……,其弊端早已遠遠超過益處,而且形成了“真實稅負偏高——增加稅收優惠項目——通過稅收優惠項目偷漏稅收猛增——稅率進一步提高——增加稅收優惠項目”的惡性循環。終結對內資的“逆向歧視”,推行“兩稅合一”,將為中國帶來一個更加透明、公正的市場秩序。美國貿易代表署無視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指責中國“兩稅合一”,充分暴露了該國在國際經貿問題上的霸權主義行為。別國給予美資企業、美國商品超國民待遇,這是“公平”;在自己國內給予本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相同的稅收待遇,這就是“不公平”,如此邏輯,讓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高舉“公平貿易”大旗的實質。
缺陷二:美國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太成問題。中國新的《企業所得稅法》3月16日獲得通過,到3月20日,中國全部的政府網站、主流媒體都已經全文公布了這項新法律。而《報告》是于3月30日提交給美國國會的,如果撰稿人有足夠的責任感,即使把翻譯環節考慮進去,兩個星期的時間也足夠他仔細閱讀、分析中國這項新法律的正式文本,并寫入《報告》了。但我們驚奇地發現,該《報告》中這部分內容完全是根據去年12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寫成的,以至于其中竟出現了這樣的段落:“由于該法律草案(指中國新《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尚未公開發布,還不清楚現行有利于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是否會取消,或按照怎樣的時間表取消”(《報告》第91~92頁)。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與美國就中國鋼材等產品出口開展的反補貼磋商中,中方也遇到了類似問題,發現美方指責中國的某些所謂“補貼”項目在中國的實踐中早已不存在。
缺陷三:政府部門自相矛盾。美國貿易政策的形成實在是太容易受各個利益集團左右了,搖擺不定似乎是該國貿易政策的一大特色,不僅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遠遠談不上完美,即使同一部門之間也未必能夠保持原則始終如一,從而導致他們對貿易伙伴的要求往往自相矛盾。在中美經濟、政治交往中,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看到美國自己造成這樣那樣的政策目標沖突,這一次指責中國“兩稅合一”也不例外。最近,美國對華反補貼正鬧得滿城風雨:2005年7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針對中國而規定,準許對來自非市場經濟體的進口適用美國反補貼法;今年2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向世貿組織申訴中國出口“補貼”,多項財稅優惠措施名列其中;3月30日,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宣布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初裁對山東晨鳴紙業公司、江蘇金東紙業公司出口到美國的銅版紙分別征收10.90%和20.35%的反補貼稅,對來自中國其他廠商的銅版紙征收18.16%的反補貼稅,開創了美國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之先河。問題是,在華外資企業出口傾向極為突出,出口占其營業收入總額比重通常超過70%,甚至接近100%,中國對美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外資企業出口,包括美資企業對母國的出口。貿易伙伴消除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要被指責為“貿易壁壘”和“過度干預經濟”;不消除對出口型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又要被指責為“補貼”,那么,貿易伙伴怎么做才能滿足山姆大叔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