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仍以“拖”來達到自己全面掌控核技術的目的,國際社會則清晰地傳達出制止的決心。下一步如何走,就看伊朗怎么出牌了。
伊朗再次走到一個風口浪尖。4月5日,伊朗終于把扣留了兩個星期的15名英國水兵送回英國。為這次扣留事件,英國、美國、伊朗曾大打口水戰。在此期間,3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按原定計劃通過了制裁伊朗的1747號決議。3月27日至29日,美國在海灣地區舉行伊拉克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4月初,美國增派“尼米茲”號航母開赴海灣地區,它到達后,這一地區一下子集結了三個航母編隊。據稱,美國在海灣地區集結的兵力和打擊能力與伊拉克戰爭開戰前相仿。與此同時,媒體頻傳美欲對伊朗動武的“小道消息”。伊朗核問題到底是戰還是和?
制裁決議:立竿難見影
安理會1747號決議主要內容包括:敦促伊朗立即執行去年底通過的1737號決議,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國際社會對伊朗進口重型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繼續對涉及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并新增了28個制裁對象;呼吁各國與國際金融機構不再承諾向伊朗提供贈款、財政援助和優惠貸款。新決議在1737號決議的基礎上加大了對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相關領域的制裁,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高度關切,旨在進一步促使伊朗積極回應安理會的要求。總的看新的制裁措施仍較為溫和,盡管圍繞伊朗核問題出現的緊張局勢的確已影響了很多外國企業對伊朗的投資計劃,并將對伊朗經濟的長遠發展造成損害,但是制裁措施沒有觸及伊朗的經濟命脈——石油出口。更重要的是新決議排除了動武的可能性。

新決議繼續強調希望通過談判解決伊核問題,六國也一再表示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提出的“雙暫停”建議(主要內容包括:伊朗暫停鈾濃縮活動,安理會暫停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在“暫停”期內,有關各方通過談判找到一項包含伊核問題以及經濟和外交問題在內的全面解決方案),以及歐盟此前提出的“一攬子方案”。新決議還為伊朗提供了60天落實先前有關決議的期限。只有當伊朗仍拒不履行聯合國決議后,才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第41條,采取除軍事行動以外的進一步措施。
面對安理會新決議,伊朗政府依然堅持其一貫的強硬立場。出席安理會會議的伊朗外長穆塔基在新決議獲得通過后即表示拒絕承認決議的合法性,并重申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3月25日伊朗政府宣布部分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伊朗扣留15名英軍亦明顯有回敬西方制裁之意。從最近一段時間伊朗最高層傳出的信息來看,伊朗暫時并無讓步之意。
美國:以壓促變政策基本成型
雖然伊朗抓的是英國水兵,但人們關注的主要是美國的反應。自伊朗核問題曝光以來,美國一直試圖通過聯合國的制裁來孤立、削弱伊朗,從而實現更迭伊朗政權的目的。內賈德政府咄咄逼人的核政策將伊朗核問題推上聯合國,聯合國相繼通過1737號和1747號決議,表明美國設計的孤立、制裁和削弱伊朗的策略開始發揮作用。
在伊朗核危機爆發早期,歐盟、俄羅斯均曾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美國對歐盟等方面的外交努力雖不抱多大希望,但為爭取它們的支持,也樂觀其成。而伊朗借助其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一再拒絕、推翻歐盟與俄羅斯提出的解決方案,使歐盟逐漸向美國的立場靠攏,俄羅斯也與伊朗拉開距離。與此同時,伊朗支持的什葉派及伊斯蘭激進勢力在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的壯大引起中東阿拉伯國家、特別是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國家的警覺。在美國的拉攏下,沙特等海灣國家及約旦、埃及逐漸成為反對伊朗的同盟。海灣六國還公開表示將開發核能,此舉既是向伊朗核計劃施壓,也是向國際社會施壓,意在引起國際社會對中東核擴散的更大關注。
美國在外交上孤立伊朗的同時,還加緊在軍事上對伊朗的威懾。今年以來,布什調兵遣將,如向海灣地區增派航母戰斗群、向伊拉克增兵2.15萬、在伊朗周圍國家部署愛國者導彈等,對伊朗形成軍事高壓之勢。據估計,在美軍部署全部到位后,海灣地區的美軍將達到17.3萬人,與伊拉克戰爭時大體相當。
盡管美國早已將伊朗視為近期頭號挑戰,必欲除之而后快,但由于目前美國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泥淖,國內反戰聲浪高漲,對伊用兵難以得到國內外的支持,而且各方普遍認為,伊朗發展核武尚需時日,目前還沒有到非動武不可的地步。因此,在外交手段解決伊核問題的空間尚未窮盡的情況下,美國不會貿然動武。3月29日,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在參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國依然為與伊朗談判敞開大門,只要伊朗暫停鈾濃縮活動,美愿與之進行談判。
俄羅斯:無意火中取栗
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是伊朗抵御西方壓力的主要靠山,也是伊朗惟一的核伙伴,其對伊朗的態度直接影響伊朗核問題的走向。俄羅斯外交強調實用主義,其目的是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國家利益。在伊朗核問題上,俄既要利用“伊朗牌”與美國討價還價,同時又不希望因伊朗問題而犧牲與美國和歐洲的關系。俄羅斯外交的這種兩面性近來越發顯露無遺。
3月12日,俄羅斯以伊朗拖欠工程款為由,宣布推遲由其援建的布什爾核電站竣工;3月19日,俄羅斯態度更趨強硬,稱伊朗如不暫停鈾濃縮活動,俄羅斯將拒絕提供核燃料,并讓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回國。俄羅斯在伊朗核能計劃將出現重要突破時戛然停止援助,顯然是借機敲打伊朗,遲滯咄咄逼人的伊核進程。究其原因,一是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僵硬立場損害了俄經濟利益,二是俄羅斯對伊朗動輒將其當作擋箭牌的做法越發不滿。一些俄羅斯官員認為,伊朗頑固追逐自己的目標使俄外交策略和國際形象受損。三是俄羅斯擔心伊朗發展核武器。尤其是伊朗宣布愿意與其他穆斯林國家分享核技術,更讓俄羅斯警覺。
但是,俄羅斯在伊朗經營多年,在軍工、經貿和核開發等市場擁有重要利益,且目前俄羅斯將伊朗視為其在中東擴展影響的主要戰略依托,不會輕易拋棄這個伙伴。因此,在安理會討論制裁伊朗決議中,俄仍盡最大努力袒護伊朗,維護俄在伊朗的利益。但俄對伊朗幫助同時也是對美國的施壓和要價。俄媒體稱,莫斯科期待美國保證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以換取它在伊朗問題上支持美國。更有西方媒體揣猜,俄羅斯希望以此促美國在東歐布署反導和科索沃問題上有所“表示”。
出路:就在伊朗腳下
伊朗在核問題上一直堅持強硬立場,不僅僅是內賈德個人因素所致,還反映了伊朗人更深的考量。伊朗認為發展核能力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它希望成為一個完全掌握核技術并擁有完整核工業體系的國家,并將這一點與民族自豪感以及地區大國的標志相聯系。伊朗已為發展核計劃投資甚巨,現在終止,前功盡棄。而且安理會的制裁措施未對伊朗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造成重大直接影響,而且為外交解決留有空間,因此伊朗希望通過高調拒絕有關決議,繼續對抗美等西方國家施加的壓力,為未來的斗爭爭取更有利的地位。
但防止核擴散是大勢所趨。在安理會1747號決議投票過程中,穆斯林頭號大國印度尼西亞、不結盟運動主要成員國南非以及伊朗的海灣鄰國卡塔爾均投了贊成票,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制止伊朗發展核武的基本共識。一味強硬只能使伊朗陷入更大的外交孤立,加劇與西方國家的對抗,使核問題進一步升級。
伊朗核問題走向何方,主要取決于伊朗下一步如何出牌。在目前的情況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提出的“雙暫停”建議,依然是和平解決伊核問題的現實出路。西方觀察家認為,伊朗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妥協機會,而且目前伊朗在核問題上把話說絕,為解開這個“死結”,國際社會應該給伊朗一個體面的退路,如承認伊朗作為主權國家有發展核能的權利,但伊朗自愿放棄這種權利;或重新考慮由俄羅斯向伊朗提供濃縮鈾的方案。應該說,出路還是有的,只是看伊朗愿不愿邁出這一步。被扣的英國水兵被釋放了,久拖不決的的伊朗核問題又將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