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病毒肆虐之時,也正是殺毒軟件熱賣之際。難道病毒制造者和殺毒軟件制造者之間真的有某種“利益關聯”?難道某些互聯網企業真的在這場血雨腥風中上演了一出“雙簧”?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滿屏的熊貓香,刪除過往。熊貓猖狂,點上三根香,是誰在電腦前冰冷地絕望。貓慢慢拜,暗黃色的香。我癱坐椅子上,精神錯亂,路在何方,誰為我思量,冷風吹亂憔悴模樣。熊貓拜,三根香,你的笑容已泛黃。重裝又重裝,我心里在發慌。江民殺,瑞星除,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在機旁神傷。”
電腦用戶落入毒網無奈神傷的幕后,有多少雙貪婪的眼睛?又隱藏著多少樁獲利頗豐的地下交易?
“熊貓燒香”燒著了我們
“熊貓燒香”病毒是繼CIH之后危害中國最嚴重的病毒,國內數家權威病毒監測機構都將其列為十大病毒之首。由于電腦被感染之后,可執行文件的文件圖標全部改成了“一只熊貓手捧三根香”的新圖標,“熊貓燒香”因此而得名。這一病毒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軟件和防火墻軟件進程,并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局域網共享及U盤等多種途徑快速傳播,受感染的計算機會出現藍屏、頻繁重啟以及系統硬盤中數據文件被破壞乃至被刪除等現象。
“熊貓燒香”病毒2006年12月初開始爆發,到今年1月中旬,據初步統計,該病毒變種數已達90多個,國內多家門戶網站被種植這一病毒,個人用戶感染者已經高達幾百萬。
號稱“毒王”、“電腦天才”的李俊是該病毒的制造者。他只有25歲,從1999年開始接觸電腦,學習電腦知識也主要是靠泡網吧,設計病毒的初衷只是覺得好奇和好玩。后來有網友找他買“木馬”,他看這個能賺錢,就開始了攫取“金礦”的征途。
李俊設計了“熊貓燒香”病毒,并先后在網上以每個病毒500元至1000元的價格出售,總計不到一個月時間,牟利至少15萬元。
計算機病毒產業鏈的特征
首先,節點分明,鏈條清晰。
產業鏈分三個主要環節:病毒提供商,即專門制造病毒的操作手;病毒定制商,即給病毒提供商下定單,按照其提出的特定需求定制生產;病毒變現商,將網絡銀行賬號、網絡銀行密碼、QQ號、QQ幣、游戲賬號、游戲裝備等虛擬財富轉化為真實財富。
因中毒而被病毒制造者控制的電腦被稱為“肉機”;被盜取的信息資料被稱為“信”;接受這些“信”的人被稱為“收信人”;負責把“信”轉賣交易謀取利益的人被稱為“拆信人”,他們將獲取的資料信息通過網上交易平臺出售給普通網民;病毒購買者還被稱為“掛馬人”。
其次,商業運作。
病毒制造環節的商業模式有兩種:一是賣“病毒”,按購買者要求在病毒程序中填上“指定網址”后出售病毒。二是賣“肉機”,“肉機”的資料信息可隨時被竊取,賣“肉機”就是轉讓控制權,即轉讓進入電腦偷東西的鑰匙。
“拆信人”往往不需要專業電腦技術,只需要花時間在網上交易。據警方透露,目前在海南省儋州市、浙江省麗水市等地方,已出現成群結伙的“拆信人”,有的團伙達50多人。有的不僅盜賣游戲裝備,還通過發布虛假廣告等手段直接詐騙錢財。又據湖北仙桃市公安局網監大隊大隊長萬正敏介紹,李俊將“熊貓燒香”病毒做完后,通過QQ群發布出售該病毒的消息。李俊的同學雷磊是“熊貓燒香”病毒的第一個銷售者,僅今年1月24日,雷磊就替李俊賣了2000臺“肉機”。
病毒購買環節的商業模式是:賣“流量”。這兒所說的流量,指的是病毒購買者“指定網址”的訪問量。由于病毒程序中預設了“指定網址”,而這個“指定網址”設置了木馬程序,中毒的計算機只要一上網,就會被強制性地牽到這個“指定網址”上,自動下載木馬程序,將這臺計算機的相關信息資料——“信”傳給購買者。病毒購買者往往會將某一“指定網址”的“獲信權”出售,根據訪問流量收取費用。
浙江省麗水市的張順與李俊接洽上后,僅通過“賣流量”就獲利數十萬元。
計算機病毒產業鏈環環相扣,利益共享,部分地區甚至形成了計算機病毒產業群。
“熊貓燒香”已經把我們燒得暈暈糊糊,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一個大毒梟“仇英”(Worm.Chouying.a)蠕蟲病毒開始在網上大行其道。
“仇英”病毒運行后會感染所有可執行PE文件和網頁文件,中毒電腦會出現藍屏、運行緩慢等現象,病毒也會自動在企業局域網中傳播,其功能與“熊貓燒香”非常相似,在傳播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上甚至有所超出。“仇英”的作者宣稱:“出售本程序及源代碼,并可以按照用戶要求定做其他功能”。為了方便購買者聯系,病毒作者甚至留下了自己的QQ號碼。
電腦高手原本多以炫耀、破壞為目的的雛型化、攻擊性思路,現已發展成為一切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公開化、功利性“病毒經濟體系”。
反病毒產業的變革之路
有志于網絡創富的年輕人,應該將更多聰明才智用在利用網絡經濟的優勢賺取更多“陽光下的財富”。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還有一點值得人們深思:除了這些被利益沖昏了頭腦的年輕個體之外,是否還隱藏著幕后推動的黑手?
計算機病毒肆虐之時,也正是殺毒軟件熱賣之際。難道病毒制造者和殺毒軟件制造者之間真的有某種“利益關聯”?難道某些互聯網企業真的在這場血雨腥風中上演了一出“雙簧”?
眼下,殺毒技術滯后于病毒生產,而國際反病毒技術的趨勢則是查殺未知病毒,已經有不少反病毒廠商在領跑了,也許不用過多久,殺毒軟件能否查殺未知病毒將成為測試殺毒廠商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如果殺毒廠商只是躺在現有盈利模式上沾沾自喜,一旦“預殺毒技術”成為主流,那么,需要病毒產業“哺育”的殺毒廠商必然會被淘汰。
我國網絡經濟的發展規模已經達到相當的級數,因此引導網絡創富向正確方向發展迫在眉睫。類似“熊貓燒香”、“灰鴿子”的創富模式舉不勝舉,但希望壞事能變好事,使我們加快網絡規范化建設的步伐。
進入2007年,“灰鴿子”病毒已連續三年被指年度十大病毒之一。來自金山毒霸全球反病毒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僅今年2月,中國約有258235臺計算機感染“灰鴿子”,而同期國內感染病毒的計算機總共才2065873臺。3月1日至13日,金山就截獲了“灰鴿子”變種512個。高峰時期幾乎每天增加10余個不同變種,迄今為止共出現了60000余種變種。
金山總裁雷軍近期曾表示,“‘灰鴿子’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病毒,其背后是一條制造病毒、販賣病毒、病毒培訓為一體的黑色產業鏈。從某種意義上講,‘灰鴿子’的危害超出‘熊貓燒香’10倍!”
國內的互聯網愛好者、創業者、企業家真的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是應該繼續躺在這種“掩耳盜鈴式的貓捉老鼠版”的原始游戲上沾沾自喜,還是應該以尊重科技、腳踏實地的創新舉措,開拓一條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向國際化邁進的互聯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