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的成名作,是一部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杰出通俗小說。作品在藝術上塑造了一群生動鮮明、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達爾大尼央的機智勇敢、重情重義,阿多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爾多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密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于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個多世紀以來,本書始終風靡于世,膾炙人口,暢銷不衰。然而此書如此受世人推崇,僅是因為其文學性和審美價值嗎?恐怕不盡然。
大仲馬有句名言:“歷史是什么?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釘子。”《三個火槍手》正是掛在1625年到1628年這段法國歷史的釘子上的一部優秀小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政治內幕。1598 年4月13日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為結束胡格諾戰爭在南特城頒布敕令。敕令保證不追究胡格諾戰爭中的一切行為,胡格諾派獲得信仰自由,有權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務會議;在法律上享有公民的一切權利;在審訊新教徒時組成新舊教法官混合法庭;在政治上與天主教徒一樣,新教徒有權擔任各種官職和向國王進諫;在軍事上允許胡格諾教徒保留一百多座城堡,擁有軍隊和武器。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保證宗教寬容的文獻。然而也因此,胡格諾教徒依然享有相當獨立性,國中之國的局面嚴重威脅王權的力量。為了法國的統一和政權的鞏固,1625年,紅衣主教親自指揮軍隊攻下了新教的最后一個堡壘——拉羅舍爾城,從此剝奪了新教的軍事和政治特權。
這段歷史是當時法國重大的政治事件,小說以它為背景,自然會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但是,作品卻不拘泥于歷史,把歷史中出現的事件和人物加以升華,演化成了一部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文學巨著。小說主要描述了法國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從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領胡格諾教派的主要根據地拉羅舍爾城期間所發生的事。黎塞留為了要幫助國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計要抓住王后與英國首相白金漢公爵曖昧關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達爾大尼央出于正義,與他的好友三個火槍手為解救王后沖破大主教所設下的重重羅網,最終保全了王后的名譽。達爾大尼央和三個火槍手的冒險經歷,在大仲馬的筆下栩栩如生,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作品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揭露了統治階級人物之間的偽善關系,也是它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文學作品畢竟是形象思維的創造性活動,作者為了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