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各種各樣的新聞現象中,黃色新聞遭受到的關注、質問、反對和批判是空前的,其跨度之長,范圍之廣,程度之烈,在世界文化史上實屬罕見。著名作家狄更斯曾說,黃色新聞“用惡眼窺視每一戶人家”。但是作為一種在現代報紙的發軔期出現的新聞思潮,它的產生和存在也不可否認的具有一定必然性。
黃色新聞產生的社會環境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是一個歷史階段。就世界范圍而言,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先后完成了二次工業革命,并先后由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發生了深刻變化,相應的,這些國家的報業也有了重大變化。而經過工業革命和南北戰爭的美國社會經濟更是飛速發展,同時獨立于政府或政黨之外的商業性報紙逐步取代政黨報紙而成為報紙的主體,報紙的發行范圍擴展至整個社會。經濟變更不可避免地促使這個時代的人愈加瘋狂地追求商業利潤,報業逐漸變成一個為利益不顧一切的商業組織。然而要在1893年的經濟蕭條中生存下來,必須要依靠贏得越來越多的讀者來獲取更多的廣告收益。一份報紙為吸引眾多的讀者,通俗化是必須的。更大的標題、更可讀的故事、照片和顏色的點綴,都可能使報紙的面貌煥然一新。
除此之外,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工業化,并非讓人人得到恩惠,事實上兩極分化嚴重,這就導致了當時全國有組織的工人運動和罷工的高漲。在這樣的情況下,標榜“同情受壓迫者”,大量報道社會運動的新聞形式最終成了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受到大眾的關注和歡迎。
同時,盡管經濟進步帶來了城市發展,教育事業也日趨見好,但事實上,當時整個社會的總體文化水平依然較低,甚至到1900年時,美國人均只接受5年的學校教育。文化水平的偏低尤其是在19世紀70年代還占全國70%的貧窮人口中顯得特別明顯,這導致了公眾普遍對報紙的判別能力無法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煽情、通俗、新奇、刺激的新聞相對來說對受眾更有吸引。“也許(報紙)有時做的過了頭,但是這些技巧是有效、實用和可取的。出于同樣原因,這些新技巧也可用來強化煽情主義而有損新聞本身。19世紀90年代中期,一些主編著手做的,正是早期的主編為贏得新讀者而作的事情。所不同的是,現在他們有了較好的工具,他們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使他們的煽情主義與眾不同且外觀新穎——這種行為的劣質產物就叫做‘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
何為“黃色新聞”?
不同的論著對黃色新聞的界定也有一些差異。我國部分學者認為:黃色新聞是19世紀末美國紐約兩大黃色報紙——《世界報》和《紐約新聞報》慣用的煽情手法。而它是那些為了迎合低層讀者的情趣,以犯罪、兇殺、色情、小說連載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畫為內容的“黃色報紙”經常使用的一種新聞報道手法。美國新聞學者則認為:黃色新聞是“一種沒有靈魂的新式新聞思潮”。它是1890年代中期,在美國興起的,報紙主編為取悅讀者而將煽情主義與“更大的標題、更可讀的故事、照片和顏色的點綴”等技巧結合起來編輯新聞的行為的劣質產物。
據說,達納首次在紐約《太陽報》上采用了“黃色新聞”這個名詞。黃色新聞,即YELLOW JOURNALISM。學界給它的定義一般為,以極度夸張及捏造情節的手法來渲染新聞事件,尤其是關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達到聳人聽聞、進而擴大銷數之目的的新聞報道。它最早源于1897年美國《世界報》和《紐約新聞報》星期日版的“黃孩子(YELLOW KIDS)”連環畫。
19世紀末,一種帶有創新性質的大眾化報紙開始出現,其代表是普利策1883年購買的《紐約世界報》和赫斯特購買的《紐約新聞報》。而兩報為了爭奪市場,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普利策的《世界報》為了吸引讀者,于是在星期日版開辟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漫畫專欄“yellowkids”。它的創造者是理查德·奧特